抄襲,大概是互聯網最接地氣的一種競爭手段了。

大到公司之間抄襲產品,小到同行之間抄襲營銷文案,從毛巾哥撕逼網易,再到阿里向一家 AI 護膚的創業公司道歉,抄襲這件事這幾年幾乎就從來沒停過,很大一部分原因,大家都沒把這件事當回事。

“創業公司創業,能叫抄襲嗎?”

顯然,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出格"到抄都懶得抄,直接『搬運』別人家的產品來公開招商,在聯辦空間領域還是頭一回。

近日,國際知名企業雷格斯(Regus),通過“搬運”夢想加空間官網上展示的空間實景圖片進行招商宣傳,成爲全國首例辦公空間知識產權糾紛,引起熱議。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圖注:雷格斯侵權廣告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圖注:夢想加北京萬豪空間原圖,雷格斯翻轉、變形、截取、調色後使用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圖注:夢想加北京龍湖一展空間原圖,雷格斯變形、截取、調色後使用

不僅編輯裁剪夢想加官網圖片、抹掉夢想加logo將空間圖片佔爲已用,雷格斯還“不小心”把自己的logo PS在了夢想加空間圖片上進行招商,廣告與原圖對比如下: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之所以引起熱議,在於這兩家本身都屬於行業中的頭部公司。

夢想加 2015 年 5 月成立於北京,2018 年以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快速在全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核心商圈佈局30多萬平米、40多個空間,並且實現四個月內兩輪融資,最新的 C 輪是由高瓴資本、General Atlantic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領投,愉悅資本、鷗翎投資、M31資本、險峯長青跟投的 1.2 億美金,一度成爲聯合辦公行業唯一拿到 C 輪,且單筆金額最高的品牌。

雷格斯則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早在 1989年,雷格斯的就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組建成立,目前已經在 120 個國家或地區佈局了超過 3000 個商務中心開展業務,母公司 IWG 集團 1999 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前市值在 30 億美元左右。

前者是寒冬中的資本寵兒,後者則是行業的開拓者,第一次的交鋒卻是因爲知識產權糾紛,的確讓人出乎意料。爲了驗證這則新聞的真實性,我們決定通過實地走訪雷格斯在成都的聯合辦公。

我們先來看看夢想加成都空間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大家心裏有個底: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再來看看成都雷格斯的實際情況到底是怎麼樣: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不好意思,恕我直言,這TM根本就是兩個地方好吧。

目前夢想加已經發布了公開聲明,但雷格斯還沒回應,我想借用一下六老師的名言來幫雷格斯做一個危機公關——驚聞成都雷格斯的照片和北京夢想加兩年前的宣傳照撞臉了,說到撞臉,成都雷格斯是一家社交開放式的共享辦公空間,宗旨是文體兩開花,弘揚中華文化,預約電話是XXX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

共享辦公現抄襲門:老牌外企雷格斯盜圖夢想加

藉此機會,我們聊聊爲何抄襲成了聯合辦公們戒不掉的癮。

戒不掉的抄襲癮是怎麼來的

與很多由熱錢催動的行業一樣,聯合辦公仍處於野蠻擴張時期。

2010 年,共享經濟漸漸走入人們視線,資本的瘋狂湧入快速完成了市場教育。2014 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出,衆多創業團隊、小微企業湧現則推動了辦公空間供給側的變革。

聯合辦公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內遍地開花,得益於它能實現拎包入駐、租期靈活、更低的整體成本,在當下相對於傳統寫字樓確實有明顯優勢。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聯合辦公都被視爲一個“二房東”的生意。

聯合辦公品牌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就曾在去年的一次線下活動上說“ WeWork 成立 7 年估值就達到 170 億美元,憑什麼啊?不就是租辦公室、租桌子嗎?我以前也想不明白,那就做調查、大量挖、深挖。”

正如毛大慶所說,租辦公室、租桌子做聯合辦公的確算不過來賬。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雷格斯已經上市的母公司 IWG 財報中找到佐證,其 2017 年財報顯示,房租佔比達到 42% ,是最大的固定成本;此外人力成本、設備的攤銷、損耗和其他設施及固定資產分佔 14%、8% 和 15%,固定成本就佔到了近八成。

從成本結構來看,雷格斯爲代表的傳統聯合辦公其實可以定義爲“聯合辦公中的自如”。

他們共同點在於,都是“房屋託管+標準化裝修+租後服務”的“二房東模式”,其經營的本質爲左手倒右手賺取差價。

所以,實際上他們的邏輯也和自如、蛋殼等長租公寓一樣,前期租賃、改造已經花費了高昂成本,必須通過標準化、低成本、大批量採購降低裝修成本。而聯合辦公對 CBD 地段的高要求,使得其回報週期進一步拉長,需要擠出相對更多的利潤空間。

在運營成本與回報週期的限制下,傳統聯合辦公成爲抄襲的重災區。

最明顯的就是,穿梭於各品牌聯合辦公空間時你總會有“恍如隔世,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是因爲,照搬成熟案例並大批量複製,相比於聘請設計師進行定製化設計顯然能節約下一大筆時間和金錢成本。

而雷格斯的操作顯然甚至比照搬設計更加惡劣。直接盜用競爭對手的實景圖片,顯然已經涉嫌虛假廣告。老牌國際企業尚且如此,聯合辦公行業版權意識之淡漠可見一斑。聯辦是個新興的創新行業,但是行業規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法律意識都不能因爲創業創新就無視。

從抄襲問題說開去,其實是聯合辦公本就不是一個熱錢扎堆就能燒出來的行業。

行業存在低門檻、抄襲等問題,但唯有建立起行業裏獨有的品牌護城河和核心競爭力、在客戶中建立好口碑才能走得長遠。

以夢想加爲例,自創立之日起,就開始獨立研發打造產品,累計投入上億資金,並且很多產品都申請了技術專利,建立起行業少有的品牌"護城河"和核心競爭力,發展成爲如今的行業頭部品牌,獲得平均95%以上的入駐率併成爲獲得資本青睞的公司。

這種獨立打造的產品、對版權的重視,更應該受到褒獎,而非被意識淡漠的國際大企業無理忽視、肆意踐踏。

爲什麼說聯合辦公是一個長賽道

和其他共享經濟不同,聯合辦公的已經展現出了長賽道的特質。

2015,聯合辦公元年,僅國內就誕生了上百家聯合辦公。2016,市場規模暴漲 70%,第一批部分選手淘汰,市場規律、運營模式漸漸被摸索出來;

2017 年,融資併購成爲主題,國內融資高達 404 億元;而今年,則是聯合辦公進入“下半場”,加速優勝劣汰。僅上半年,優客工場就完成了四筆收購,國際巨頭WeWork則通過收購裸心社加註國內市場。

三年過去,聯合辦公發展經過了短暫的行業振盪期後,逐漸迴歸理性發展。今年能夠在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持續拿到融資的只有幾個行業頭部品牌,比如 WeWork、夢想加、優客工場等。

爲何呈現出長賽道的特徵,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同質的問題

正如前文所說,聯合辦公有着“二房東”的性質,所以本質上來說是一個門檻較低的行業。

體現得最明顯的,聯合辦公行業中有着房企背景和孵化背景兩大勢力。

房企背景方面,憑藉地產運營經驗和雄厚資本入局,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是前萬科副總裁,SOHO3Q 則被潘石屹視爲將會獨立上市的優質資產。

孵化背景方面,則強於互聯網創業市場的嗅覺與經驗,後轉型爲聯合辦公空間,例如氪空間創始人是 36氪的劉成城。

而聯合辦公本身是一門地產+服務的生意,這讓各有優勢的兩股勢力,都很難在運營層面形成優勢,最終爲了快速做大而陷入價格戰,缺乏對產品的打磨。在同質化的市場下,很難有產品能快速衝出來。

2.模式問題

從主觀上來講,聯合辦公品牌並不滿足於做一個二房東。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傳統“二房東型”的聯合辦公品牌雷格斯,母公司 IWG 從 1999 年上市以來,市值最高時也沒超過 45 億美元。而成立不過 8 年的 WeWork 目前在一級市場的估值已經接近 400 億美元,但其運營的空間面積不過是雷格斯的不到四分之一。

撐起 WeWork 高估值的一方面來自對物業的精細化運營,另一方面是服務型收入的不斷上漲。WeWork 曾在融資報告中披露,預計 2018 年服務型收入佔比將從 6.67% 增加到 12.73%。

聯合辦公的想象空間不在規模,而是寄希望於從企業服務盈利。

但以目前的市場情況而言,服務、社羣、孵化,這三駕公認的馬車還沒有一家能跑得起來。

在以 PR、諮詢爲主的服務方面,聯合辦公不具備自營能力。無論是作爲中介抽傭,還是隻拉拉皮條,在成本和選擇範圍上都不具備優勢;而社羣極其依賴運營方的人脈與品牌,這無形中也成爲了轉嫁到創業者付出的真金白金上;至於牽線融資做孵化,且不論聯合空間是否具有創投圈的實力與資質,這本身完全取決與團隊項目本身。

目前,已經有不少品牌還是轉換思維,將着眼點聚焦在如何“優化空間提升效率”上。而這方面,夢想加早在創辦之初就洞察先機,以互聯網技術的角度切入地產領域,鎖定"智能化辦公服務",尤其是其主打的 OaaS(Office as a Service,辦公即服務)產品體系,包括空間設計、智能空間管理以及社區運營產品三個組成部分,爲用戶打造出高效、便捷、舒適、靈活的辦公空間。並以『黑科技』智能化和『高顏值』空間設計聞名業內,也成爲其高居95%平均入駐率和吸引各類大中小企業紛紛入駐的根本原因。

3.盈利問題

在同質化、模式單一、價格戰的多重擠壓下,聯合辦公呈現出利潤低、回報週期長的特點。

一面是尚未跑通的商業邏輯,另一面是潛力巨大的市場。

但據全聯房地產商會聯合辦公分會&好租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聯合辦公空間正在以平均每年不低於 50% 的增長率快速發展,到 2030 年 30% 的辦公空間都將會是聯合辦公空間,形成近千億的市場規模。

嚴寒之中,一級市場選擇開始勒住繮繩,轉向精細化運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給了潛心打磨產品的品牌更多機會。

最後

故事說完了,雷格斯的做法無疑是違法了。一方面是侵犯了夢想加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則是涉嫌虛假廣告。

聯辦空間這個行業,一直存在抄襲之風,現在竟然不抄了,直接“拿去”使用還公開招商,我想說一句,聯辦空間的版權問題是該引起重視了。

雷格斯或許本身就抱着僥倖心理,認爲此類基於 LBS 的信息流廣告並不會引起夢想加的關注,先將顧客“騙”過來再說。我甚至可以粗暴地斷定,這樣的操作恐怕不止雷格斯一家。

這件事也給我們一個警醒:在資本寒冬下,旁門左道都是虛妄,唯有修煉內功纔是唯一的法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