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地方特色美食有着偏爱的我就对他说想吃下午茶,他问什么下午茶,我说要米馒头,想尝尝和我们那卖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从干硬的米转为白白胖胖的米馒头,其中的曲折复杂不言而喻,所以他奶奶想吃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外面买点来,他很是感慨说:“现在除了做米馒头的专业户,民间就不再普及了,感觉米馒头的制作技艺就要濒临失传了。

有这么个点心,圆圆的,有海绵般柔韧,又有棉花般洁白,有人会说不就是个馒头吗?而我要说的糕点比馒头轻薄、小巧可爱的多,味道中也多了些许的酸味。说到这,不少朋友应该能猜出来了,对,没错,就是米馒头。

记得我有次出差去象山,招待我的象山同事问我想吃什么,我对象山的印象除了有很多海鲜外,就只有米馒头了。对地方特色美食有着偏爱的我就对他说想吃下午茶,他问什么下午茶,我说要米馒头,想尝尝和我们那卖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他听了哈哈大笑说,他虽然是象山人,却不知道哪里卖的米馒头最好吃,就只能去小菜场给我买几双来吃吃了。“几双?”我有些疑惑。他告诉我,

一般象山的米馒头蒸好后往上面敲小红印,

然后两两一对合成圆状,有“好事成双”的寓意,因此在象山米馒头都被称为一双,而不是一个。

下午的时候,他给我买来了4双米馒头和一杯拿铁,说是中西合璧的下午茶才最好。

我看着白乎乎又有些圆滚滚的米馒头,觉得白白胖胖的很是可爱,

和我们那的扁塌塌的米馒头有点不一样。伸手掰下一个米馒头,送进嘴边咬一口,口感柔韧又很扎实,松韧适口,不像蛋糕那么蓬松,也不像欧包那样虽口感劲道扎实却有些干巴巴的。醇甜适口,却又带着些若有若无的酸味。没有吃过的朋友第一次吃这个米馒头,可能会觉得这个已经坏掉了不能吃了,其实我觉得这米馒头最独特之处就是这酒酿发酵出来的正宗微酸味,与这微甜的味道相得益彰,搭配得很是美妙,这会使就算是不喜欢甜的朋友,吃了也不会觉得甜不会觉得腻。

这米馒头热的冷的都好吃,还可以煎一下,加一些苔条,

就是我们那常见的苔条米馒头了。而我个人比较中意原味的米馒头冷的吃,因为这样嚼起来更富有韧劲,不掺杂着别的任何味道的米香裹着淡淡的酒酿香弥漫在口中。最重要的是这米馒头多吃几个还不会伤肠胃,听说有胃病的朋友也能吃,容易消化还能养胃,所以有些有胃病却又喜欢吃那种有韧劲的糯米制品的朋友,可以吃吃米馒头,口感虽不如糯米制品那么的韧劲十足,但是用来解解馋还是不错的呢。

将一对米馒头一口咬下,再配上一口奶香浓郁、口感顺滑又苦味较淡的拿铁,这看似黑暗料理,但微甜酸味搭上浓奶香、淡苦味,劲道又碰上顺滑,这极端的口味和口感充斥着我的整个口腔,令人记忆深刻。

“这下午茶你还满意吗?”他问。“很ok的呀!”我满足地回答。他又得意洋洋得给我介绍说:“你可别小看了这米馒头,它的历史课悠久了呢。根据《浙江通志》和《县通志》记载,这是南宋宋孝宗的恩师史浩为他母亲特制的供奉观音的供品。原先供品也是米制的年糕之类的,但是因为史老太太喜欢吃观音大士开过光的供品,她又年事已高,嚼不动硬的东西了。聪明的厨师想出了个办法,在米粉里加酵母粉,使其发酵后再蒸,蒸熟后便成了馒头的样子,故称之为“米馒头”。

史浩讨得母亲欢心后,将米馒头带到京都临安,给宋孝宗品尝。从此这米馒头成了宋孝宗最爱吃的糕点之一,也成为了民间传统的激励点心。后来,史家子孙从宁波东钱湖迁到象山九顷建村、冷水潭等地的史家子孙不但继承了祖上的制作米馒头的技艺,还不忘祖制,保留着老祖宗的饮食习俗:每年要用米馒头到祠堂祭祖,六十岁以上的男子可到祠堂吃米馒头,十六岁以下的男孩可分得2只米馒头,女孩分得1只,70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又经过他的介绍,我知道了原来米馒头在象山就像是宁波的油包,在象山造房子上梁、婚宴、祝寿等生活大事都会备上一篮篮的米馒头。而且米馒头还分为很多种,有勺糕馒头、丰糕、碗儿糕、搓糕馒头等。

他说他小时候见过奶奶做米馒头,可是现在他奶奶年纪大了,做这个又很麻烦,酵母菌要自己养,再是把粳米煮成饭培养酵娘(酵头),酵头的好坏又对米馒头成品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把酵母拌入米中碾成米浆,再发酵米浆,

再将发酵好的米浆用勺子一勺一勺舀到笼布上,米浆入锅后就能点火烧水了,水还不能烧沸,这样就能更快发酵,然后到一定大小了就用烈火蒸,

蒸熟后又要用扇子扇凉,

这样做出来的米馒头顶端会有裂缝就像开了花一样,就叫它开花米馒头,

他说开花米馒头里面气孔更多,所以吃起来口感更轻盈。从干硬的米转为白白胖胖的米馒头,其中的曲折复杂不言而喻,所以他奶奶想吃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外面买点来,他很是感慨说:“现在除了做米馒头的专业户,民间就不再普及了,感觉米馒头的制作技艺就要濒临失传了。

不过现在为了迎合大众,米馒头的口味也多了,除了原味的还有红糖什么的了。”

米馒头对我的魅力就恰在于普通却又不普通,它长得酷似不带馅的胖版铜锣烧,但它软糯清甜又香暖,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让人萦绕心间。

来源:寻味日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