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曆史中有一場著名的戰役,這場戰役跟武聖人關羽是有直接聯繫的,而且這也是關羽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慘敗,今天就來聊聊這件事。

今天要說的就是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

公元215年劉備取蜀,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不從。孫權令呂蒙拿下長沙、桂陽、零陵。劉備起兵五萬趕赴公安,孫劉兩軍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曹操在這時進攻漢中,劉備面臨着兩方的威脅,只能與孫權議和,劉備只能把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歸還孫權。

只能說在這個時候孫權劉備各自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們儘可能更多的佔領荊州的意圖也日漸顯露出來,孫劉聯盟關係名存實亡,孫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付劉備身上,這時三國的格局實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樊城之戰爆發。

東漢末年的建安二十四年秋,當時關羽圍樊城。漢水突然暴漲,曹魏軍于禁所領的七軍被洪水淹沒,全軍覆沒,關羽率軍將包圍樊城,並且日夜急攻。城內的曹仁被圍困,糧食慾盡,樊城旦夕不保,岌岌可危。

樊城是曹魏在荊州的重要據點,一旦樊城失守,那麼由此以北的廣袤平原無險可守,曹魏只得退回宛城(今河南南陽)一線,在這樣的局勢下,曹魏派出了徐晃去協助曹仁來與關羽抗衡。

首先,徐晃贏關羽的第一個因素是徐晃的兵力多於關羽。當時徐晃手下的士兵多爲新兵,其實是難以與關羽領導的軍隊爭鋒的,所以徐晃當時進陽陵坡去駐紮,等待援軍。援軍到了,徐晃纔開始進攻。徐晃當時的兵力達到數萬,而關羽的兵力相對分散,而且荊州和益州相隔太遠,關羽調兵太難,當時關羽抵抗的兵力大約五千左右,可見當時徐晃的兵力是有一定優勢的。

其次,徐晃贏關羽的第二個因素是徐晃使用了聲東擊西的計謀,不僅造成關羽兵力分散,還給關羽來個措手不及,徐晃揚言攻打圍頭,卻出其不意去襲擊四冢。關羽匆忙領兵應戰,被徐晃擊退。

再者,關羽的軍隊因爲之前的打仗,已經是疲憊之師,而徐晃的軍隊都是有備而來。這是徐晃贏關羽的第三個因素。第四,徐晃贏關羽的第四個因素是徐晃治軍嚴謹,有勇有謀,後來曹魏的軍隊在摩陂集合就可看出,因只有徐晃部下的軍營整齊,將士駐陣不動。第五,徐晃還乘勝追擊,衝入關羽的包圍圈內,把關羽逼到撤圍而走,關羽手下的將士很多投沔水而死,關羽大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