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718

《一代洪商》演绎湖湘传奇

王少华

2017年,我挺忙。百万字长篇小说《宋门》出版,尚未喘口气,陶泰忠老师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档期,湖南卫视有一部电视剧要订制。陶老师是我在业内最尊重的责编,尤其喜欢他作为责编的《乔家大院》,再一个就是,陶老师是个靠谱的人,做事一丝不苟,跟他合作是一件开心的事,即便很辛苦。

我是在最热的三伏天(长沙气温高达40摄氏度),领着助手徐宝祥,跟着陶老师一起去洪江的。临去之前我对洪江的了解只限于网上和陶老师的一些介绍。这个位于湘西的古镇,自明朝以来一直是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最能给我脑子里留下印象的,是自近代以来她那种面向世界开放的姿态:有寺庙、会馆、油号、洋行、钱庄、镖局、青楼、报馆、烟馆、戏院,居然还有英美日等列强的代办处。真是一个好不热闹的古商城!由此又让人联想到,湖南绝不只盛产“红色文化”,就洪江这座湘西南的古城而言,她的文化极具有超前瞻性,毫不牵强地说,她在我眼里就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

纵观银屏,有徽商、晋商、浙商、粤商、鲁商,湘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却缺乏表现。一路采访,责编陶老师并没有给我具体指令,让我必须要选择什么或必须要表现什么,他把整个艺术创作的空间留给了我。这使我不由得联想到当年创作《大河儿女》,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都被套在了各类领导、导演和制片人设定的框框里,编剧的创作空间被设定在了一个“法度森严”的尺寸之中。

陶老师微笑着对我说:“你是编剧,湖南这个本子怎么写,你说了算。”

湘商有多厉害?那要看洪商有多厉害。就拿洪江的刘家油号举个例子吧,清末民初是刘家的鼎盛时期,单从一个细节就能体味到刘家当年牛气冲天到何种程度,洪商首富刘岐山的府邸每晚关闭后门,需要30名家丁才能将门栓插上,可想那根门栓是个怎样的规模。或许就是在剧本里无处不在地有对洪商实力的渲染,才使总导演路奇在拍摄中,通过刘杨两家油坊、宅邸、万寿宫码头等场景,生动再现了当年洪商雄厚的实力,这样的再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第一次看到搭建完毕的刘家“元隆油坊”时,我跟张丰毅叹为观止,刘家的富贵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回过头再想,民国时期湖南桐油出口比例能占世界桐油市场份额百分之三十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做剧本案头的时候,跟随我十几年的助手徐宝祥提醒我说,湘商与中国其他地域商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与世界经济接轨比较早,敢想敢干,虽身处深山远水之中,却不固步自封。这或许跟洪油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因为洪油贸易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贸易经济。徐宝祥的这番话对我启发很大。对,在中国,其他省份的商人还在囤积银元大洋的时候,湖南商人已经开始放眼世界了。

大气,大器,剧中男主人公、洪商代表人物刘云湘必须具备,《一代洪商》整个剧本同样必须要具备。

我曾和人说:“编剧是个惨无人道的行业。”我和我的“金瓦刀剧本工作室”是一个做过500余集电视剧的团队,剧本创作的况味只有做这个行当的人才能体味。每个编剧从始至终做完一个剧本时,都会有一种“底气十足起飞,有气无力降落”的感觉。不少时候,当我做完的剧本呈现在银屏上的时候,做剧本时“灾难深重”造成的伤害让我懒得去瞅一眼自己的这个“孩子”。

这次做《一代洪商》有点不太一样,做剧本的整个过程,从采访到做大纲,从做分集到做剧本,几乎是一气呵成。

我一直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个“孩子”。湖南是个充满地域文化传奇的地方,如果没有像湘西赶尸那样的传奇,可能我也不会设置像刘云湘被“沉塘六百秒”那样的细节。“湖南的传奇”是整部剧较为突出的艺术风格,山水传奇,人物传奇,事件传奇,凸显出这部戏与众不同的传奇。

在北京看完样片,总制片人孟凡耀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编剧是一度创作,拍摄是二度创作,后期制作是三度创作。孟凡耀却说,还有四度创作,那就是观众。对一部作品优劣的评价,王婆卖瓜没用,最终的话语权在全国的观众嘴里。

相关链接

大型电视剧《一代洪商》由王少华编剧,路奇执导,张丰毅、李立群、张含韵、张睿等人主演,讲述了20世纪民国至抗战时期,湘商艰难支撑国家半壁江山的家国故事,旨在重现民国时期民族商业在国家处于艰难中时所起的巨大作用,讴歌上世纪民国至抗战时期湘商的民族大义精神,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正能量影视作品。

拍摄花絮(二)

来源:湖南日报手机版

热门

联系

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