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是關於,一個生命的健康成長,那麼我們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在一切以“孩子的教育”爲理由的前提下,不僅僅是教育,人生全部的結構會徹底失去平衡!

陪讀,是對教育的褻瀆!

1

一個完美的完整的家庭,因爲陪讀而分開了。媽媽帶着孩子在海外,爸爸一個人在中國掙錢。偶爾也有爸爸陪着孩子的,也有一家三口乾脆一口氣都到海外陪孩子讀書的。就數量而言,夫妻分開的佔了98%還要多。

就人的本性而言,大部分70後的夫妻就這樣隔着天涯,勤快的兩個月見一次面,不勤快的,估計半年一年纔在一起。人性是需要在一起纔會有溫暖和幸福的,也包括性福。於是,因爲陪讀,因爲時間從來不會和人的本質商量着慢慢過,幾年之後,孩子讀書長大了,夫妻已經到了更年期。更年期遇到空巢期(孩子飛走了),人生幾乎就這樣開始走到了下坡路。

2

關鍵是,媽媽陪着孩子在海外讀書的時候,單性別特徵對於孩子(不管男孩女孩)的影響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轉變,不得而知。這是一個十分經典的心理學現象,你很難判斷孩子在單性別的影響下一生人格結構的奇妙變化。

很多孩子是初中就出國讀書的,即使是高中的年齡階段,孩子依然是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接受一個家庭的完整的遺傳影響,而不只是基因的遺傳,那麼,父母親在一起陪着孩子讀書,是不是從結構意義上更加完美和富於影響力,這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我們誰都沒有辦法迴避。一旦你迴避,你就在摧毀整個結構。

3

教育,是生命的健康成長。放在比如新西蘭這樣的國家,我們所說的洋人(當地人)怎麼都不會理解更不會接受陪讀這一事實,問題的嚴重性是:一個媽媽陪着一個孩子在新西蘭好幾年,孩子的爸爸出了什麼問題嗎?爲什麼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裏(其實是最關鍵的時刻),讓一個家庭如此分散!

健康的家庭和金錢沒有太多的關係,夫妻分開(也是分居)實際上已經在破壞家庭這個細胞的美好品質,從道德層次上說,這樣的分居是不人性的。違揹人性,再多的理由都是強詞奪理。教育如果需要這樣的理由來完成整個過程,教育一開始就失敗了。

4

就教育而言,如此大規模的陪讀現象,構成了中國教育現狀的嚴重不平衡。社會分化或者等級優劣的選擇,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更不是文明的聲音。一個國家教育的出路從來不是陪讀這樣的現象可以給出答案的。以財富水平來確定的出國讀書陪讀現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財富本身。因爲有錢,才選擇出國讀書,因爲有錢,老子就可以送小子出國。這一簡單邏輯,背叛了教育的本質。而在中國國內家庭養成的財富奢華印記,被孩子帶到了海外,豪車的購置以及在海外購買豪宅,炫富的文化構成了文明的衝突。

如果洋人骨子裏瞧不起中國人,在今天要找個理由來說明的話,陪讀的孩子所產生的問題至少是一個足夠的理由。

由於父母和家庭的財富,而明確的展示自己的奢華(各種名牌衣服手錶等)的孩子們,被洋人嗤之以鼻,失去個人意志和奮鬥的理想,以及不再靠着個人的努力來改變整個命運的思想,成爲這個時代中國孩子最嚴重的文化心理,顯然,這一文化心理會在十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造成更爲嚴峻的情形。

5

實際上,陪讀的本質除開上述一點之外,另外一個就是對於生命的浪費。就像中國人喫飯總是點一大桌一樣,陪讀浪費的就是媽媽本身。這些接受過中國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她們正是事業高峯的時候,突然間放棄了一切,她們和自己的家人唯一的中心和重心就是孩子。全力以赴放在孩子的留學上,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一日三餐,依然讓孩子享受着和出國前幾乎沒有任何區別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她們自己從此心甘情願地服從了不得不接受的新的生活:在一個異國他鄉,她們失去了自己的優勢,甚至連做飯都不會的她們,要麼一日三餐在外面過,要麼開始學習如何做飯做菜。

當所有的時間都在孩子的身上的時候,她們真的就徹底放棄了自己。於是,內心從失落到失望,從那些莫名其妙的憂慮到輕度灼傷的感情空白,她們最爲可怕的是從此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工作的熱情。從這一角度,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延伸出來的嚴重問題: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你也老了,你的內心星光墜落,火花熄滅。你的孩子就會反問:媽,你怎麼就沒有自己的事情呢?你怎麼老盯着我啊!你能不能做點自己的事情啊!

陪讀媽媽衣食無憂,而內心卻恍惚虛幻。陪讀媽媽金銀綢緞,而精神沒有着落。如果我這一判斷過於凌厲的話,那麼,也至少接近了真實情況。

於是,教育,在陪讀這一過程裏,我們看到了對於兩代人的褻瀆:一個是孩子,一個是媽媽。

!中國現代教育,在逃離中國本土環境的時候,像極了奢華的難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