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配声名远播,与潮汕在清朝中期成为全国蔗糖生产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潮汕,几乎每县每乡都有不同特色的传统茶配,潮阳海门也不例外,在当地,有这样一款茶配,起源于早期的讨海生活,成名于某个柑橙失收的年份,这个茶配就是我们熟知的海门糕仔。

在潮汕地区有句俗谚叫:“贵屿𦛨饼,海门糕仔”,分别指的就是贵屿特产𦛨饼与海门特产糕仔。

相传古时候,海门有一位新婚渔民将要随船出海,贤惠的新娘关心丈夫出海时的饱暖,就将嫁时带来的糯米研成粉末,炒熟加糖,做成一块块精致的糕仔让丈夫带出海当做干粮,并一块块叠成柱状,卷上红纸。这是海门糕仔的雏形。

之后,其他渔家发现此法甚妙,便竞相仿效,并逐渐在当地传开,成为潮汕地区的知名小食。

与其他糕点的不同之处在于:海门糕仔刚拿在手上就能够闻到一股浓郁的葱油香。轻咬一口,能感受到糕仔香糯中带软韧,清甜不腻的口感,想再仔细咀嚼时,却发现它已经静静化在你的口中。似乎它从来没有来过,只留下满口的葱油香。

海门糕仔的传统做法首先要精选新鲜的糯米,把糯米混着细砂一起放进铁锅炒熟(即潮汕俗称的“鼎”),再用筛子把细砂筛掉,把糯米辗成粉状。

而此时的糯米粉,不能马上用来制作糕仔,至少还得在湿度适中的环境下存放半个月后才能用。

最后一道工序要注意的是在把那些泥状摁进木模时,还得讲究手法和力度,否则制作出来的糕仔会又松又脆又不成型。

海门糕仔也是“潮汕八大传统名产饼食”之一,虽然现在老一辈人依然怀念并对“海门糕仔”等传统美食津津乐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食物品种推陈出新,“海门糕仔”的销量却十分有限,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