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配比完成後,按比例兌水稍稍攪拌,

然後分出一團用作調漂、打窩的餌料

(靜水區大約多半個雞蛋大小)

加入三克左右酒米(誘餌)和勻,

其他餌料成團後放置三到五分鐘用作垂釣;

加入酒米的餌團不要揉搓、也不要過於擠壓,

以求快速霧化(當然要有一定的着鉤效果)。

其他工作準備完畢後,用加入小米的餌團調漂、打窩。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先搓大餌,

輕輕拋竿至釣點,然後快速提竿重複下餌,

這樣加入小米的餌團到底,形成了底窩;

接着,適當減小搓餌餌團,仍舊拋竿至釣點,

不等鉤餌沉底就提竿,先使餌料在半水脫鉤,邊霧化邊下沉;

再使餌團在水皮脫鉤,邊霧化邊下沉,從而形成立體窩子。

假如水域不是靜水區,有暗流那也無妨!

只是打窩聚魚的餌料要多點,

拋竿打窩的時間稍微長點,補窩的頻率稍微高點罷了。

如此反覆,直到將加入酒米的餌料全部拋進釣點,

大約十幾竿至三十竿吧,

只要釣位選擇正確,就會有魚進窩了。

試想,這樣處理,

底窩勢必不斷有小米下沉——增補了底窩的誘魚效果;

小米又不能使魚快速填飽肚子,魚就不會離開;

餌料的霧化,又延伸了誘魚的範圍,

會不斷增加窩內魚羣數量;

垂釣過程本身也起留魚、誘魚作用吧!

還省去了準備好多誘餌、和誘餌、分開放置誘餌

、提前打窩、等待魚羣進窩、浪費大量誘餌、

收拾那些過多的瓶瓶罐罐、來回帶上那些瓶瓶罐罐。

甚至要製作打窩器等等,而且釣魚成本大大增加,對不?

這樣打窩,你不簡單輕鬆、省時、省力、省米?

當然,也有人把酒泡小米之類的誘餌摻和在泥巴里,

團成乒乓球、雞蛋大小的泥團丟進釣點,

雖然比較省事,但是除了準確性差,

泥團入水響聲大,會驚嚇魚羣、延緩魚羣進窩時間外,

誘魚效果也遠遠不如此法能夠形成立體窩子的效果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