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党员、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友谊22#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包头市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红色的党建旗帜引领下,老党员投身基层治理,年轻党员深耕社区服务,在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发挥特长、冲锋在前,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

党建,是一切工作的“根”和“魂”,只有勇于创新,以新眼光新思路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路径,才能释放党建新活力,让党建力量无处不在。

近年来,昆区东友谊22#社区把社区党建与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融合起来,让基层党建工作扎根泥土、生根发芽,凝聚点点民心、汇集股股民力,澎湃起社区发展的磅礴力量。

党员身份“亮”起来

东友谊22#社区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辖区内有盐业分公司、包钢十小、友谊二小、包钢艺术幼儿园、包商银行包头林荫支行等单位,并有个体商业网点100多户。

社区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按照“1+4”模式,统筹社区联合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非公楼宇经济党组织,形成城市大党建理念,不仅“统”起了各领域党建工作,还“兜”起了街道社区大事小情,形成了基层党建的强大合力,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红色的党建旗帜引领下,老党员投身基层治理,年轻党员深耕社区服务,在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发挥特长、冲锋在前,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辖区内党员的作用,对于辖区内的有党员的经济组织,成立社区联合党组织的挂靠党组织;对于辖区内的没有党员的经济组织,社区办事处的党员作为党建指导员,发展党员,开展群团组织活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

社区联合党委和辖区非公经济党组织达成共建协议,晒出各自的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最终形成项目清单,带动社会资源参与民生福祉。

党员干部发挥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全面推进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社区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使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受益。

80多岁的社区居民刘聚财扶着卫生间里安装的扶手杆舒心地笑了。全社区800多户60岁以上老人家里实现了扶手杆全覆盖,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性。一根根小小的扶手杆,传递着社区党员对社区老年人的温暖。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开花,推进社区与驻区单位融合共建、组团服务,不断强化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党建阵地“美”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组织形态的战斗堡垒,党群服务中心是物质形态的战斗堡垒,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党群服务中心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主心骨作用,可以极大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走进东友谊22#社区1300多平方米的三层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划分清晰的各个活动区域格外引人注目。宽敞的场地、明亮的大镜子,让喜爱舞蹈的社区居民有了活动的好去处;4000多册图书撑起图书阅览区,读书充电、举办读书会,在这里不断积淀着社区特有的文化底蕴。

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低保申请、下岗失业证、准生证等20多项服务实现一次性办结,实现社区居民“少跑腿”,保证服务质量,节省受理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友谊22#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拥有自治区首家社区法治体验馆。宪法宣誓体验区、交通安全体验区、消防安全体验区等七个区块以互动性、趣味性强,受众性、实用性高为设计目的,通过将现代化高科技声、光、电融为一体,改变过去传统的普法宣教模式,让体验者在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和法治教育。社区法治体验馆开馆以来,受益的不仅是社区居民们,辖区内包钢十小、友谊二小的孩子们也在边玩边学中,增长了法治知识。

扬红色风帆,筑基层堡垒。随处可见的红色阵地也成为东友谊22#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大亮点。不仅是墙面上,楼梯内增添的红色标志、红色元素使阵地更有党“味”,而且一句句红色话语,触动人心,增强社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着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基层治理“活”起来

门口的一个坑、路边的一盏灯,关系到普通百姓过日子是不是安心、顺心。在社区中,解决这些家长里短甚至鸡毛蒜皮的事,往往需要跨部门协调,需要有效的工作机制。

东友谊22#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着力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办好千家万户家门口的事。

2013年,以社区主任郭孝红命名的工作室成立,当时在全包头市尚属首家。针对社区老年人多的实际情况,在做了1500多份居民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郭孝红工作室”有的放矢地服务于老年人,擦玻璃,发放助步器、轮椅、制氧机等医疗设备,求助社会组织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提供免费服务,社区内90%以上的老人因此受益。6年来,“郭孝红工作室”已经有专业社工3名,各类专家学者7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30支,志愿者500余人,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如今,“郭孝红工作室”这个品牌已经深深扎根于居民心里。

不仅如此,民意直通车、“五色菜单”等社会管理创新将党的为民服务活动零距离、嵌入式、接地气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城市越来越有“温度”。

党系群众全覆盖,民意诉求无障碍。为了更好地畅达民意,社区开通四个渠道。对于想反映问题也敢反映问题的社区居民,可以直接到社区反映;对于想反映问题而不敢反映问题的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意见箱、网站、举报电话等方式投诉;对于想反映问题而没有时间反映的居民,社区工作人员每周上门收集民意;人大代表还定期和社区居民见面,倾听民声民意。

旗帜火红,于今更艳;高山景行,于斯更盛。在党员、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友谊22#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包头市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一枚枚别致的党徽,正活跃在社区里、居民家,用夯基础、强基层的和谐乐章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来源:包头日报

编辑:刘子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