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投資備忘錄

——客觀看待自己的悲觀——

人畢竟不是機器,再冷靜的投資者也無法排除情緒的影響,只是隨着時間的積累,成熟投資者可能會越來越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對於自身判斷的影響。

所以,重複一下此前的觀點,面對眼下的調整,我們一定要客觀看待自己的悲觀情緒對我們所謂的理性判斷的潛在影響——往往會讓我們的理性判斷過於悲觀,這個時候應該多論證一下樂觀的一面,這對我們的判斷會更有意義些

因爲,任何分析預判都有正反兩面,當投資者情緒偏向於樂觀時總是會“無意識地偏好”正面的論據,相反,悲觀時則會“無意識地偏好”負面的論據,論據本身沒變,只是投資者的心態變了。

很多事情本身是沒有“真相”的,我們只是看到了我們想要看到的。

——“底”在哪裏?——

隨着悲觀情緒的發酵,以及“負反饋”的加重,很自然地,很多人的“牛市思維”開始遭到破壞,市場從“有底”變成了“沒底”,一週之前,也許還有很多人能堅信市場底在那裏,而短短一週之後,“市場底”變成了“心裏沒底”。

究其根本原因,因爲多數人是來博弈的,他們渴望猜對的底其實是多數人博弈的底,是交易產生的價格底。而目前多數人的底部共識正在被打破,所以,會變得“心裏沒底”。

然而,長期而言,市場的底是由市場本身的價值決定的,而不是博弈的價格決定的,這是價值投資者之所以在下跌的過程中,尤其是當價格跌破價值時,可以從容地逆向佈局的原因,因爲他們的行動原則是價值,而非價格。

所以,如果你問我市場底在哪?我傾向於認爲: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底就是市場底,當然這個底往往是一個區間,而不是一個點位,譬如現在,2900點之下就是底部區間。

當然,方法論很多,價值投資未必是最好的,但是,我還是那個觀點:真正能讓普通散戶長期賺到錢的方法論還是價值投資——用便宜的價格買入並長期持有好公司,分享企業長期盈利增長的收益。同樣,對於買基金,我還是比較推薦做價值投資的。

——有“志”者方有“勇”——

昨天人民日報《願談則談,要打便打》一文中分享了這樣一段: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其實,同樣的道理引用到投資上也是一模一樣,有“志”者方有“勇”!

1、投資之“志”

我一直認爲,投資是需要信仰的,否則必然經不起誘惑,也絕對頂不住壓力,更守不住原則。信仰什麼、追求什麼就是投資的“志”,所有勇氣的來源,其實都源於投資的“志向”。

以自己爲例:我信仰價值投資,相信好企業長期能夠創造價值,追求長期複利,於是,在面對市場的持續下跌,在自己看好的標的給予“好價格”的時候,我自然有逆向佈局的勇氣。

2、有謀方可言“勇”

當然,這種“勇”並非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基於對科學論證之後的方法論的一種堅持,這是相信真理的一種力量。

當然,有勇有謀纔是真的“勇”,所以,正如此前所言:

策略遠比預判更重要。所謂的策略,就是把投資當做一個概率遊戲,根據各種預判情況出現的概率及盈虧比設定一個期望值較高的方案,而且策略一定要隨着預判及概率的變化靈活調節。

還是以我自己的策略爲例:

本週二發文時,我的預判:40%的概率在2800點結束調整,60%的概率在2441-2638點結束調整,所以佈局策略是:從昨天(2906點)開始佈局,市場每下跌1%-1.5%加倉3%(根據市場情況留一定靈活調整空間),如此,如果有幸跌到2441,我的倉位基本加滿。

很明顯,到今天看,我的預判可能偏樂觀了,2800點結束調整的概率進一步下降,但是這並不影響策略本身,所以,昨天跌到2851點,我按照既定策略繼續加倉了3%,目前倉位約60%

3、執行的勇氣

其實很多道理多數人都懂,但是,真到執行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會很大,所以,投資過程中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認知自我,往往對自我認知越深刻,最終執行效果也會越好。

但是,今天我想特別說一點:所有的執行力都是在行動中造就的!當明確了自己的志向與追求,並制定了合理的策略,行動起來,只有行動才能不斷強化自己的原則,強化執行力。

最後,總結一句:儘管佈局的路上風景有些差的想罵人,但佈局者,志在遠方!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本公衆號轉載此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