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控制性正向——逆向內膜下尋徑(CART)技術已成爲開通閉塞病變的重要手段,且操作簡單而被臨牀廣泛應用,但其正向導絲與逆向導絲無法靠近等技術難點也日益突出。爲解決反向CART技術的各種困境,臨牀一直在尋找最佳的應對方案。在今年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上,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張斌教授針對反向CART技術的困境闡述了相應的應對方案。

反向CART技術的困境

現代反向CART技術不同於傳統CART的變化:(1)現代反向CART技術日趨成熟,對CTO結構產生了更深入的認識,能夠合理應用輔助器械;(2)現代反向CART技術更強調雙向導絲操作技術;(3)優先考慮縮小內膜下假腔的範圍;(4)不僅要保護好分支,而且要保護好血管牀;(5)將避免遠期血管閉塞和取得臨牀長期效果作爲長遠目標。

反向CART技術存在的主要困境是雙向導絲無法靠近,原因包括:(1)逆向導絲過早進入內膜下,導絲通過的側支循環血管過於接近CTO遠端甚至連接CTO閉塞段,或發生前降支開口/左旋支開口病變,或右冠累及後三叉;(2)正向導絲過早進入內膜下,或因操作不當導致大血腫;(3)CTO過長;(4)血管扭曲鈣化。

反向CART技術困境的應對方案

在反向CART技術存在的各種困境中,具體應對方案如下:

通過的側支循環過於接近CTO遠端,應對方案包括:(1)重新尋找新側支循環;(2)正向送入Guidezilla,逆向導絲目標穿刺;(3)正逆雙向Knuckle,逆向操控性導絲通過;(4)在IVUS指導下,應用更大直徑的球囊擴張。但建立軌道後,正向導絲有時無法進入血管遠端。

前降支開口或左旋支開口病變,應對方案包括:(1)強調IVUS指導的重要性;(2)儘早啓動正向;(3)正向導絲進入內膜下,應儘早啓動逆向,避免假腔、血腫擴大;(4)逆向導絲接近左主幹時,慎用Knuckle技術;(5)前降支開口閉塞,需要工作導絲保護左旋支;(6)仔細閱讀冠脈造影,理解左主幹的起源和走向,選擇合適的指引導管。

右冠CTO遠端累及到後三叉,應對方案包括:(1)同時存在兩條側支循環時,選擇指向CTO的側支;(2)逆向導絲選擇超滑導絲,使用導絲升級技術;(3)及時跟進微導管,並更換穿刺型導絲;(4)根據導絲進入點情況,合理應用Knuckle技術和guidezilla導管;(5)選擇可通過側支循環的新型雙腔微導管;(6)逆向導絲過早進入內膜下時,可以使用改良CART技術。

正向導絲過早進入內膜下或形成大血腫,應對方案包括:(1)正向方面可以使用平行導絲技術,儘量使正向導絲靠近真腔;(2)經驗不足時使用IVUS,但容易引起血腫擴大;(3)充分利用逆向導絲,多投照位確定雙向導絲的交匯處,決定反向CART的球囊擴張位置;(4)正向導絲Knuckle,經外膜下到達CTO遠端,利用延長導管Guidezilla,利用穿刺型導絲Gaia 3th,conquest Pro等進入延長導管。

CTO段太長,應對方案包括:(1)儘量做好正向準備;(2)儘量送入逆向微導管;(3)多投照位發現導絲交匯現象,決定反向CART擴張球囊位置;(4)使用Guidezilla導管;(5)使用Knuckle技術。

血管扭曲鈣化,應對方案包括:(1)使用超滑硬導絲Pilot150/200;(2)優先使用Knuckle技術;(3)使用Guidezilla;(4)部分病變需要旋磨;(5)鈣化病變小心使用纏繞型導絲。

高效應用反向CART技術需要控制假腔範圍,基本要點包括:(1)加強指引導管支撐力;(2)正逆向合理使用Knuckle技術;(3)使用小球囊(2.0 mm)擴張;(4)選擇逆向使用操控性好、穿透力強的導絲;(5)使用Guidezilla導管。

總 結

綜上所述,應對反向CART技術困境時,需注意:(1)反向CART技術是逆向PCI通過CTO的主要方法;(2)高效應用反向CART技術,應做好正向準備;(3)Knuckle技術可以解決血管路徑不明確和鈣化問題;(4)Guidezilla可以縮短逆向通過的距離;(5)儘量限制內膜下植入支架的範圍,以避免損傷分支;(6)特殊情況下需要IVUS指導。

本文內容爲《門診》雜誌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