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左心耳封堵术(LAAC)可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并具有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在最近举行的相关学术会议上,来自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房颤中心的苏晞教授详细介绍了左心耳封堵术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率给出指导性意见。

LAAC研究现状

Protect-AF、PREVAIL、EWOLUTION、CAP等多项LAAC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LACC手术成功率和逐渐减少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体现了LAAC的安全性;接受LAAC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口服抗凝药停药率高,对于不适合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减少或停止使用抗凝药物意义重大;CHA2DS2-VASC评分证明LAAC在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方面于多项研究中表现一致。

前瞻性研究PROTECT-AF和PREVAIL对比了LAAC和口服抗凝药(OAC)在房颤患者中的疗效,其2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间有效复合终点相似(P=0.27),所有卒中/系统性栓塞发生率相似(P=0.87)。随着时间延长,LAAC组在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LAAC组在降低出血性卒中、致死致残卒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有效性(P<0.05)(Table 1)。

Table 1

PROTECT-AF和PREVAIL患者5年随访结果Meta分析。

前瞻性、多中心LAAC注册研究EWOLUTION试验的5年随访结果显示:85%患者常规仅服用单抗或已经停用抗凝药物,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仅为1.3/100患者年,较预期降低83%;术后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仅为2.7/100患者年,较预期降低46%;高出血风险亚组患者卒中事件发生率较预期降低83%,出血性事件发生率降低30%;低出血风险亚组(CHA2DS2-VASc<3)患者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统性栓塞事件发生,证明LAAC使高/低出血风险患者在卒中预防和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均获益显著(Figure 1)。

Figure 1

EWOLUTION试验栓塞事件发生率长期随访结果。

以上多项研究结果充分证明LAAC在预防全因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心源性死亡等方面的效果均不劣于或优于口服抗凝药。

左心耳封堵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

RELEXAO研究结果表明,设备相关血栓(DRT)的诱发因素是年龄和卒中史,DRT和血管疾病有诱发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而出院时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PROTECT-AF、PREVAIL、CAP、CAP2四项研究结果显示:DRT的诱发因素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史、永久性房颤、血管疾病、左房增大、LVEF降低; LAAC组与OAC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DRT与心源性死亡及全因死亡率无关;但LAAC治疗中DRT阳性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概率约为DRT阴性患者3倍多(Table2)。

Table 2

DRT与临床事件发生风险关系分析。

因此,为了降低DRT事件的发生率,应在LAAC术后加强对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随访,尤其要特别留意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当患者发生DRT事件后,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降低潜在的缺血性卒中风险。

建立房颤中心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导管消融技术、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治疗中各有所长。为使患者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减少房颤卒中发生,需要整合医疗资源并建立区域协同诊治体系,系统管理患者,规范房颤的诊治,以求最大限度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 结

LAAC在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方面不劣于或优于OAC,并可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由于DRT有诱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因此应对行LAAC的患者加强术后TEE随访并及时补救;房颤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凸显了整合医疗资源和规范房颤诊治的必要性。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