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路有益健康,但要會走。快走(120~140步/分鐘)。

導 讀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有一對夫妻

十年以來

每天堅持相伴運動鍛鍊10公里

但愛運動的他們

卻雙雙要換膝蓋?

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爲

暴走!

每天10公里,膝關節嚴重變形

據瀋陽晚報報道:64歲的路女士在10年前患上了糖尿病,愛妻情深的丈夫一直陪着妻子一起鍛鍊“減糖”,每天堅持走路鍛鍊10公里。

兩人每天都關注着自己血糖和心臟功能。然而沒想到10年後,血糖和心臟沒啥大問題,膝蓋先壞掉了。

隨着年齡增長,夫妻兩人關節逐漸出現疼痛、腫脹的情況,且反覆發作,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經檢查,夫妻倆的膝關節均嚴重變形。

80%與運動過度有關

二附院骨科主任醫師陶軍介紹,臨牀上除了因年齡增大而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患者以外,80%-90%都是運動過度造成的膝骨關節的損傷。

運動不正確,真的會導讓膝蓋提前“退休”!

我們的膝關節表面都有一層軟骨,能夠潤滑、吸收衝擊、減緩摩擦和保護關節

然而,軟骨也是會被磨損的。隨着年齡增長、過度使用或者外來損傷,軟骨表面不再光滑,就會產生令人不適的摩擦感,加上滑膜上神經豐富,疼痛和炎症隨之而來。

走路有益健康,但要會走

那麼,是不是就不能運動了呢?當然不是!而是要選一些不那麼傷膝蓋的運動方式,尤其是老人!

1. 走路步數:

6000步

人常說“萬步走”,不過中國膳食營養指南建議是日行6000步6000步比較安全,萬步只是利於記憶。

能走多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必過於刻板,要循序漸進。兼顧有氧運動的安全與效果。出現身體不舒服或者感覺疲勞,建議停止運動。

2. 走路時間:

至少30分鐘

步行的速度可分爲:

慢走(70~90步/分鐘)

中速走(90~120步/分鐘)

快走(120~140步/分鐘)

極速走(140步以上/分鐘)

有一定運動能力的老人可採取中速或快走,每次30~40分鐘,可進一步強化心肺功能。走路以微微出汗爲宜

3. 走路地點:

公園或塑膠場地

走路最好還是在公園、體育場等遠離馬路,清靜又幹淨的地方。最好是塑膠場地,而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也避免上下坡行走或上下臺階。

二附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過慧敏解釋,因爲這些路段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大,膝蓋部位容易受傷。

4. 走路姿勢:

抬頭挺胸

最理想的走路姿勢,頭部應該是垂直的,不要盯着腳下看,一定不要含胸,而是將胸部挺起來,同時收緊小腹和臀部,最好讓手臂輕微彎曲,隨着步伐自然擺動,體現出韻律感。

走路時可有意地調整呼吸,建議走三步吸氣一次,再走三步呼氣一次。

5. 走路準備:

一定要注意拉伸

健走前最好做做拉伸或者原地小跑5-10分鐘,增加關節的靈活度。健走後也要做做放鬆和拉伸活動。

6. 走路裝備:

鞋底要微軟有彈性

走路一定要選雙舒服的鞋,因爲健走時腳底所受到的衝擊是全身體重的1.2~1.5倍

一雙合腳的軟底跑鞋,可緩衝走路時腳底的壓力,保護腳踝關節免受傷害。“掰”一下鞋底應該較自如的彎曲,穿上走幾步,鞋底有輕微的彈力但不至於太軟。

謹記!運動要科學合理、循序漸進

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勞爲宜!

專家名片Expert

陶 軍二附院骨科 主任醫師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運動醫學工作委員會委員。擅長骨科疾病的診治,尤其以運動醫學見長,包括運用關節鏡技術對肩、肘、髖、膝、踝等各關節疾病的診療。坐診:週五上午

過慧敏二附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擅長骨科各類疑難雜症的診斷及治療,尤以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等脊柱外科疾病、關節外科疾病、創傷外科疾病等。坐診:週五上午

注:坐診時間僅供參考,具體請以醫院微信平臺掛號排班爲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