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在路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溶洞,里面住着起码上万只燕子,两手扯着枝条,攀着岩石才敢往上挪步,仿佛置身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时间隧道。这个村落与人们平常见到的任何村落都不同——它藏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洞穴之中。

在贵州“逢山必有洞”,“中洞苗寨”就隐藏在这片莽莽的大山之中。一个深230米、宽115米、高近50米的巨大洞穴,由吴、王、罗、梁4个姓氏的组成的一个苗族村落。

这个叫做中洞的洞穴的顶部和底部,还有两个大洞穴。村民根据三个洞的方位,分别取名为上洞、中洞和下洞。只要上了点年纪的村民,都会准确地讲述出中洞的这段历史。

据说,当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才找到这偏僻之地定居下来。巨大的山洞里,只有10多间简陋的房子,以木柱为支架,四周用竹板围建,头上那怪石嶙峋的洞壁,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天花板”。

中洞的房子可谓简陋至极,家中陈设多是做工拙朴的木头箱柜、桌凳,这样粗陋的家具和简单的陈设,真当得起“家徒四壁”这个形容词了——而且还是真的只有“四壁”——洞里的房屋是没有屋顶的。

2003年,一位美国老人从媒体上看到有关报道,先后三次来到中洞,并投资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为了让中洞苗人的生活得到可持续的改善,他还捐给每户人家800元人民币作为生产投资,让他们用这笔钱买牛、羊、鸡等畜类养殖,还给中洞小学代课老师每月发400元人民币。

尽管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中洞现有18户人家中,依然还是王、罗、梁、吴四家姓。这四家人是最早搬进山洞的苗家人,后来再也没有其他外姓人搬进来居住。洞内人家相互通婚,算起来大家还都是亲戚。

由于受到交通和语言的限制,中洞人也不愿与外界有太多的接触。他们就在洞穴周围的石洼上,种植玉米等作物为生。在以前,中洞人还大多自己纺纱织布、自做衣服。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