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這句話從字面來看,就和“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一樣,容易被誤解,而這個易被誤解的點,則在“芻狗”二字。

什麼是芻狗呢?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作用類似現代的花圈。

魏源本義:“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爲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着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

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祭祀結束以後,這芻狗自然就沒用了,因爲是用草扎的,要麼當柴火燒掉,要麼就直接扔掉了。

明白了什麼是芻狗,也就應該明白這句話了。

無論尊卑,天地面前,一視同仁。

《易傳·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並依此秩序來說明君子德與業的關係。

漢代以後,封建君主地位得到加強,天尊地卑被學者曲解成社會地位的不可逾越,以取悅君王。

所謂尊卑,不見得就是褒貶,尊,是虛無的光環,因稀而精而爲心之所向,卑,是萬物的本質,因微且衆而不足道。

天地無情,無慾無念,是尊是卑,皆是萬物的造化,與天地規則無關。

天地似是不仁,卻實則有情。

無論是天地間的道,還是人類社會的規律,近觀無情而失公允,遠觀纔會發現,這纔是最好的規則。

人類社會的規律脫離不了天地之道約束,就似本該淳樸的人變得貪慾無度,便與迎風揚沙無異,自受其苦,若能覺悟,方得救贖。

就似抱怨的“好人沒好報,惡人卻逍遙”,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個人因果不僅與今世作爲有關,還與其三生因果、祖上福澤有關,所以眼前的只是暫時的。

若能夠靜下心來感悟天地、人生之道,是不是會更容易放下怨念和慾念?

少了天怒人怨,世間可能就多一份清朗,祥和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