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的一則人事變動,疊加經紀業務被網絡金融部內化的大調整,似乎宣告了向財富管理轉型的又一次大躍進。然而從通道迴歸本源談何容易,兩位華泰證券“技術男”高管組合,是否能借助科技就此破題?畢竟連阿爾法狗都在A股出了局。

4月22日,一則券業人事變動傳言得到了佐證。華泰證券於4月下旬的幹部大會上宣佈公司第四大股東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偉出任華泰證券黨委書記;公司董事長周易則卸任黨委書記一職。

在此之前,周易身兼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三個要職達三年時間,任總裁一職長達12年時間。

江蘇高投截至一季報爲華泰證券的第四大股東,持有上市公司總股本比例4.26%。江蘇高投爲省屬高科技類創投併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第一大股東江蘇省國信集團、第二大股東江蘇交通控股集團爲一致行動人。

而新任黨委書記張偉,早期於江蘇省電子工業廳履職,後擔任江蘇宏圖電子信息集團處長,參與籌建宏圖高科,歷任公司董祕,副總裁與總裁職務。2005年起,張偉進入江蘇高投。

作爲高管變動的背景,2018年8月份,華泰證券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總體方案獲批。在通過以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引入阿里、蘇寧、安信證券等戰略投資者後,混改方案要求華泰證券進一步引入戰略股東代表進入董事會,同時引入職業經理人試點,完善管理人契約化管理、市場化選聘等制度安排。

一季度末,作爲改革的重要一環,華泰證券內部架構亦面臨大規模調整。3月17日,根據券商中國報道,華泰證券已經開始着手調整經紀業務組織架構,將經紀業務的職能併入網絡金融部,同時對總部分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進行調整,調整範圍達到四分之一,並刻意年輕化管理團隊。

而根據3月29日華泰證券公告,華泰證券將根據深改方案,設立執行委員會,並取消總裁與副總裁職務。未來包括周易在內的總裁團隊,也將面臨角色轉換。

技術男搭檔

對於此次開闢券業先河的內部架構調整,華泰證券內部人士解釋稱,經紀業務併入網絡金融部,旨在推動華泰證券從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的落實。除去中後臺與技術支持,網絡金融部下設零售與財富管理分支,以期對普通投資者與高淨值投資者在爲財富管理業務引流的方法論上加以區分。

而黨委書記的人事變動履歷,或暗示華泰證券利用科技問題解決財富管理轉型的意圖進一步明確。

據悉,張偉55歲,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後攻讀管理學碩士,此後一路從省電子研究所工程師到電子信息集團祕書,主任科員,處長等。2005年張偉進入蘇高投擔任董事長,在高科技類股權資本運作平臺工作超過14年時間。

而同樣系出產業技術平臺的董事長周易,1990年在江蘇省郵電學校擔任教師,此後在江蘇省郵電管理局電信中心從事技術管理工作,1997年後於江蘇移動供職,千禧年後則在江蘇貝爾工作,後擔任欣網視訊董事長,並推動該公司實現上市。

2006年年後,周易進入華泰證券擔任黨委副書記,2007年擔任總裁,2011年接替潘劍秋擔任黨委書記。2015年,伴隨着華泰證券從最早的江蘇證券一路走來的吳萬善辭去董事長,周易則扛起了新華泰的大旗。

如今周易與張偉的組合,讓人依稀回憶起了吳萬善與潘劍秋“黃金搭檔”時代,華泰證券從地方券商逐漸躋身一線券商的崢嶸歲月。

二十多年中,華泰證券經歷了三次重要的變革,從江蘇證券變更華泰證券,從收購亞洲證券到收購聯合證券,這家地方券商沒有讓地緣劣勢成爲自己發展的窒礙,反而在中國投行從野蠻生長到規範化的過程中,或機緣巧合,或順應大勢的兼併收購與發展電信委託,成爲了如今的中國四大券商之一。

2007年,周易帶着他的專業背景進入華泰之後,華泰證券開始大力推動網上交易。由於江蘇本地入網比例和網速在全國名列前茅,華泰證券的業務推行幾乎沒有障礙。牛市氛圍疊加下,巔峯時期時華泰證券入網流量可以佔到江蘇省內的80%。

在網絡,科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似乎內化成了華泰證券一貫的思路。

2013、2014年,周易瞄準移動互聯,率先推出掌上交易平臺漲樂財富通。同時,華泰率先在頭部券商中採用低佣金戰略搶佔客戶,率先提出“萬三”,並撬動了全行業的低傭爭奪戰。

在線下戰略上,華泰證券則更爲集約,2008年華泰證券採取了營業部架構調整的思路,相應減少營業部數量,2013年,華泰引導基層員工轉型投資顧問,將業務整體向客戶獲取推進。

在移動券商APP佈局中,華泰證券的漲樂財富通APP一枝獨秀,一經推出便霸佔券商系APP的頭把交椅。截至 2018 年,漲樂財富通累計下載用戶數達 4,569.71 萬,年月均活躍用戶數達 663.69 萬,較去年增長 13.65%, 最高月活達 723.69 萬,連續四年保持證券行業排名第一。而華泰證券也在移動交易的這波卡位中,成爲了獨食的鯰魚。

然而,低傭戰略也有走到頭的時候。從萬四、萬三、到萬二成爲行業慣例,近年券商的佣金大戰硝煙即止,而隨着移動互聯本身紅利的下滑,佣金增速亦開始下滑。

而反映在華泰證券這邊的是,2016年,華泰證券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下滑60.87%,佔比總收入從46%下降到32%。2017年,經紀業務淨收入從75億下降至57億,2018年則進一步下降至45.29億。

在跑馬圈地式的零售客戶拉鋸戰中,華泰證券又一次開始思考財富管理業務轉型與網絡金融融合的可能性。

主動管理路難走

2012年,一場由券業自發組織的創新發展研討會上,華泰證券曾預言,券商沒有突破基於通道服務的中介收費盈利模式,轉型目標模式也尚不明晰,宜戰略上適當超前政策規定。

而在7年後,董事長周易依然對財富管理轉型念念不忘。他在2018年華泰證券年報中表示,華泰證券“已經摒棄了牌照紅利時代的固有思維,在持續做大客戶規模的同時,將打造一個受客戶廣泛認可的優秀財富管理服務平臺作爲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推動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迴歸投資銀行本源”——國內券業的財富管理轉型喊了十幾年,具體執行起來仍然不免走樣。

2012年10月,券商資管行業出臺地震式文件,集合理財由審批改備案,並允許集團理財使用融資融券。券商財富管理看似門洞開開,實則券商通道模式的潘多拉魔盒被誤啓。

2012年開始,券商資管成爲銀行信貸的通道,大量進入股權質押,影子銀行領域。有統計顯示,2012年到2013年,由於通道業務快速發展,券商資管業務跨過三萬億門檻。2016年到2017年,券商資管新增數量達到10萬億之巨。

而華泰證券的財富管理轉型,在關鍵運營數據上的體現的並不明顯。

在2017年,在華泰資管落地的第二年,華泰證券集團資產管理業務收入規模大增。其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42.1億,受託資產管理業務收入40.40億,其分別較2016年的11.68億與10.15億元增近三倍。而從存量規模來看,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年末受託金額相對年初增長約222億,其中機構客戶增長仍然佔絕對比重。

從過去兩年的年報對比來看,2018年四季度華泰資管月均管理規模8124.21億,較2017年四季度月均管理規模7885.62億元僅增3%,行業排名較2017年的第二名下滑一名至第三;其中主動管理規模從2017年的2401.87億下降到2018年的2264.69億,排名保持行業第四。其下滑固然涉及2018年二級市場調整,但通道比例擴大依然是不爭的現實。

2018年3月,華泰資管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曾收到上海證監局的警示函,其主要內容爲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落實不到位,存在風險測評問卷填寫不完整、部分客戶信息填寫前後矛盾等問題。交易制度不健全,存在交易對手管理薄弱、債券信用評級管理未全面覆蓋、詢價管理不規範、異常交易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2016年,華泰證券耗資7.68億美元收購美國財富管理 AssetMark,後者爲美國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TAMP(全資產管理平臺)。按照周易的想法,華泰證券可以通過該平臺對接國際資產,形成財富管理品類外延拓展與內外管理閉環。

不過,AssetMark在2018年也遭遇了增長瓶頸期。2018年底,由於受到全球市場波動影響,AssetMark資產管理規模同比增速從2017年的31%,下降至2018年的5.86%,增速降幅達25個百分點。

在問起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的區別時,專業人士的回答是,券商傳統的資產管理仍然以收取佣金的通道模式爲主。但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券商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客戶財富增值的水平。

所以,財富管理業務收入是建立在市場波動下的一個券商槓桿。而對於華泰證券現有的客戶規模來說,華泰所構成的客戶羣體,本身便構成了全市場最大的“莊家”。實現獨立於市場波動的財富管理績效,本身就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

2018年9月,漲樂財富通APP曾經獲得了某媒體授予“最具人工智能範APP”獎項。有意思的是,就在其不久之前,谷歌旗下研發阿爾法狗的DeepMind團隊宣佈,其研發的人工智能交易系統 Alpha Stock,已經在中國A股市場潛伏交易三十六個月。在經過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進化後,最終淨值虧損呈現不斷擴大趨勢,且淨值波動區間和換手率也呈現飆升趨勢。該團隊最終決定暫停該領域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