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如果不點開視頻,你會錯過很多很多

這是萬物的第46次揀史

有時候拆一包辣條

就能讀懂整個中國

文字版

1998年,中國人民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馬雲創業失敗,王志東創立了新浪網,《還珠格格》在湖南衛視開播。這幾件事在當時看起來毫無關係,但最後卻奇蹟般聯繫在一起。

湖南平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連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地理位置,帶來了豐富的物產。

從清代開始,這裏就盛產一種用香料、辣椒滷製的豆製品,平江醬幹——這就是辣條的演化起源。

但是醬幹就有話說了,我一個豆製品,怎麼成了你們辣條面製品的爸爸了呢?

這取決於歷史的行程。

9898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但是大豆受災嚴重,價格翻倍暴漲。一包醬幹才掙幾個錢,哪架得住成本這麼彪?

爲了尋找出路,三個平江老爺們用便宜的麪粉替代大豆,借鑑醬幹用香料、辣椒滷製調味的辦法,硬是整出了一種新產品——辣條!

剛出道的辣條,認真分析了下宏觀形勢:當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才5000多塊錢,一個新人要站穩腳跟,還得把姿態放低,反正沒啥成本,賣五毛錢得了。

於是,辣條們手挽着手剛躺上商店的貨架,目標受衆就是兜裏只有五毛錢的中小學生。

爲了讓小朋友喜歡,辣條裏還加了糖,在傳統的滷香和鮮辣裏增加了甜味,構成了辣條橫掃零食界的豐富口味。

於是,在喫的花樣還很單調的90年代,辣條提供了最廉價的麻辣鮮香,這種無可比擬的優勢,使它佔領了整整兩代人的童年美味記憶。

工藝簡單、材料便宜、銷量大,在未成年消費者的瘋狂打call下,辣條產業很快開枝散葉,到了2000年,河南省內以辣條經營爲主的調味面製品企業已經突破了4000家,每年把上億包辣條輸進全國的小賣部裏。

不過,你可能要問了,這辣條不是湖南的嗎,怎麼在河南整得風生水起?這就是個新知識點了,你可以管它叫辣條走紅路上的“南北戰爭”。

在愛好分享的神州大地上,小喫這種東西是最容易流傳的。

就像臺灣手抓餅不知怎麼就和山東雜糧煎餅一起出現在上海的某旮旯一樣,做辣條的手藝很快也傳到了河南。

跟不產小麥的平江不一樣,河南可是咱中國有名的小麥基地、堪稱辣條的天選之地。

在一衆來此賣辣條的平江人裏,辣條“背後的男人”也出現了,他就是日後締造了“衛龍”帝國的劉衛平。

隨着來河南的平江商家越來越多,一個“辣條聯盟”悄然成立,官名——河南平江商會。

但商業競爭可等不了你墨跡地拉陣營,從“豫派辣條”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和“湘派辣條”開始了分庭抗禮。

兩邊一個主打甜辣一個主打麻辣,一個叫“調味面製品”,一個叫“擠壓式糕點”,甚至連食品安全標準都不一樣!

風暴之下暗流湧動,在這場battle背後,全國數千個辣條廠家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本行業的完美標準——髒、亂、差。

他們倒起地溝油毫不手軟,亂用添加劑面不改色,同時還把成本嚴格控制在一毛左右。

通過掏空小學生的錢包,這些遍佈全國各地的辣條小作坊,生生創造出了一個規模數百億的市場,這個市場規模直到2018年才被高歌猛進高大上的全國電影票房市場堪堪追平。

但是,辣條的低端路線註定有原罪。

從05年開始,辣條3次被各路媒體揭了個底朝天,史稱辣條黑史上的“三生三世”!

此後,辣條作爲“垃圾食品”的頭號代言人,形象深入人心,恨得全國家長們牙癢癢。

辣條行業也在2010年萎縮到只有10%的廠家能夠盈利,20%勉強活着,70%在垂死線上掙扎。

要擱一般零食,這麼一整,早歇菜了!可這是誰,這是有着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眼光,紮根於廣大平民階級的辣條啊!

同一年,辣條的兩個扛把子,北喬峯南慕容……哦,錯了,北“衛龍”、“南玉峯”,毅然扛起了重振辣條的大旗。

2010年,衛龍請趙薇成爲旗下產品的代言人;2014年,衛龍入駐馬雲創立的淘寶電商,同時,衛龍開始在新浪微博展開大規模營銷。

衛龍在國外賣到12美元、老外喫辣條、喫飽辣條壓壓驚等辣條梗,此起彼伏。

還記得開頭我們提到的1998年幾件小事嗎?辣條、馬雲、新浪、還珠格格。當年埋下的伏筆,終於完成了歷史性的交匯。

而這一波風潮背後的大勢,正是當年在學校門口買5毛辣條的第一批人,已經成爲20-30歲之間,有工作有錢有話語權的社會中堅,雖然當年廉價美味的辣條,在今天的他們眼中已經不夠健康、味道太刺激,但辣條對他們來了一波回憶殺,也由此迎來了辣條王國的升級和復興。

廉價、幼稚、上不了檯面的辣條,也在互聯網語境中,成爲一種無厘頭的嘲笑和自嘲。

一切不滿、辯論、對抗、衝突,都被“喫包辣條”拉回到小學生操場打架的層面。既是滿不在乎,又是無能爲力。

不過,在辣條粉絲們的歡樂之外,辣條依然在被忽視的地方扮演着它誕生之初的角色。

“2016中國食育高峯論壇”上,人大教授彭亞拉分享了一項她和團隊的研究結果。

自2013年開始,他們選取了江西、河南、四川等省及北京周邊共14所學校、5000多個樣本調研,發現習慣喫劣質零食的人羣總是家庭不太富裕的小孩,在他們購買的零食中辣條排名第一,甚至被很多貧困地區的兒童當做每天的正餐。

對這些孩子來說,辣條仍然像20年前一樣,提供着匱乏生活中唯一能夠日常消費的味覺刺激。

今天,辣條界扛把子衛龍也反映着這種分裂。同樣的辣條,一邊是蘋果風極簡白色包裝,一邊是鄉村風透明塑料袋的簡陋審美。

兩種包裝,兩種身份,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消費人羣,兩種天差地別的人生。就像辣條起起伏伏的二十年一樣,在這裏你能讀懂一個複雜的中國。

你覺得辣條好喫嗎?

參考資料:

[1]衛龍官網http://www.weilongshipin.com/

[2]玉峯官網http://www.yufengshipin.com/

[3]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官網http://www.pjxsphyxh.com/

[4]中國食品安全網http://www.cfsn.cn/

[5]劉文嘉,《辣條背後的社會景觀》,《光明日報》2017年1月03日

[6]齊徵,《農村兒童何時與辣條說再見?購零食以垃圾零食爲主》,《中國青年報》2016年12月29日

[7]李在磊,《辣條走紅記:“現在看是一個故事,在當時就是一個事故”》,《南方週末》2016年6月17日

[8]蔣昕捷,《圍剿地溝油》,《中國青年報》2010年3月17日

[9]大河財立方,《省人大代表劉衛平:辣條界“扛把子”如何從河南走向世界》

[10]《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大數據報告》,1905電影網

[11]侯宇豪、蔣書歌,《辣條的市場現狀及發展方向》,《現代食品》2017年18期

[12]耿黎明,《一包辣條的網紅進階路》,《中國品牌》2017年12期

THE END

緣分,或許就在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