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规矩、设机构、定目标、强监督,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治本之战中,辽宁苦练内功,随之而来的是,口碑好了,投资来了,心劲足了。

营商环境建设是辽宁变化的“关键一招”,如何在“软环境”上持续发力,将改革成果形成制度性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台东北首部规范营商环境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营商环境建设机构,高密度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打通经济社会运行“堵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辽宁没有围绕“表面数字”出快拳,而是沉下身子苦练内功,狠抓营商环境优化,既让企业和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打开了“资本闯关东”的大门,带来老工业基地形象转变和投资者信心回升。

层层深入做好改革“加减法”

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在办理“迁移户口”的王女士,指着墙上相关要件清单说:“现在办事方便多了,需要准备什么,大厅内的墙上、网上、电话咨询都能查到。”

这一改变源自辽宁优化营商环境的治本之战。“辽宁决定不向一时一事要政绩,出重拳拿实招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辽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李方喜说。近年来,立规矩、设机构、定目标,辽宁架起了营商环境改革的“四梁八柱”。《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为营商环境“划红线”“设底线”;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成立,解决“谁来抓”的问题;提出“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目标;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升格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并更名为省营商环境建设局……

改革进程中,辽宁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坚持向问题亮剑,持续有力有序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建设。

在便民服务上做加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今年初,8890(拨拨就灵)便民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服务;“项目管家”服务覆盖辽宁省所有规模以上企业,“一对一”解决企业项目发展中的困难……

在办事流程上做减法,大力提升效能。辽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一批举措:大力简政放权,省政府分9批取消、调整行政职权1077项;对非前置审批的登记申请直接核发营业执照,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压减到32项;深入开展“办事难”专项整治,清理证明事项253项;全面实行“32证合一”,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给,21项办理时限全国最短,11项审批办理流程全国最简……

在沈阳市和平区行政审批大厅,每一个工位上办公人员的姓名、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都“亮”出来了。在窗口办公的贾薇说,刚开始确实有压力,如今耐心细致的服务已成为习惯,“压力也清零了”。

这样的习惯来自辽宁省畅通举报监督通道,常态化明察暗访,将营商环境建设层层压实,形成工作“闭环”。

2018年4月底,辽宁省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辽宁省156个办事大厅和窗口单位暗访,通报了六大类18个方面的具体问题。省领导暗访办事大厅,不作为干部被当场处理;一位老人办社保卡遭遇推诿扯皮,当地市长亲自道歉并协调解决……类似行动绝非特例,高压态势对各类庸政、懒政、乱作为形成有力震慑,有利于各项举措真正落地。

还需深挖“软环境”优势

去年11月,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显示,辽宁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九,在东北地区排名最为靠前。

如今,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低谷稳步回升。受访专家认为,营商环境建设是辽宁变化的“关键一招”,但要做好东北全面振兴,还需在“软环境”上持续发力。

当前,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部门办事速度普遍加快、关卡变少,但如何形成制度性常态,让政府和社会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形成自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期的硬性措施形成了一定震慑,但是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惯性还需根本性改变。”沈阳市委党校教授孙政说,企业家需走出“找市长而不去找市场”的误区,出现问题要在制度和法律框架内解决。另外,各级政府简政放权要放到位,让下面“接得住”,还要完善激励、容错机制,让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多一点动力,少一点顾虑。

“当前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拼资源、比区位、抢政策、要倾斜,转为‘环境决定成败’。”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说,哪里营商环境好,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集聚,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看来,随着东北资源优势、土地优势的弱化,辽宁面临着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财政紧张、养老负担较重等问题,要重构自身新比较优势,就需要深化改革,在营商环境上继续下功夫。

“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不仅与当地所有制结构、体制机制相关联,也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彻底扭转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周轶赢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