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在外面敲門,大喊“抄水錶”,你會有什麼反應?

咦,不會是被跨省了吧,可是……俺們的水錶在外邊呢。

話說,近年來需要上門抄水錶、電錶、燃氣表的是越來越少了,連帶着想靠這招渾水摸魚上門敲詐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這背後,是物聯網技術近年來的狂飆突進,它們不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給投資市場帶來了一番勃勃的新氣象。

1

電力、供水、燃氣,是三個規模龐大的存量市場。

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會在存量的資本海洋裏颳起一陣風暴,帶來你意想不到的投資機會。

而在三塊市場裏,風起處往往是電力行業。

因爲和燃氣、供水的市場格局分散不同,電力行業是高度壟斷的,全國就兩個玩家,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

這樣的好處就是,一旦有新技術出現,高層一聲令下,很快就能快速推進。

比如智能電錶的升級換代工作,國家電網早在2009年就開始推動了,至今,國家電網的4.6億用戶家庭有3.12億已經升級,智能電錶普及率高達67.82%。

波濤洶湧的更換浪潮,讓電錶供應商們悶聲發大財,賺的不亦樂乎。

比如2010年,有一家叫科陸電子(SZ:002121)的公司,就是靠躋身國家電網第一批智能電錶供應商,業績大爆發,成爲了當年炙手可熱的明星股。

你知道國家電網在這一輪智能電錶的更換中,一共耗費了多少資金嗎?

答案是,累計投入高達1400億元。

如此重金砸下,難道僅僅是爲了省掉人工抄表的那點工資嗎?

顯然不是的,這裏面智能電錶的價值往往被人們忽視,除了省成本,數據不會出錯,準時以外,還有着階梯電價分層計算等重要的價值。

物聯網技術之於電力、供水、燃氣等行業的意義,就像5G技術對於通信產業的推動一般,一個新世界即將來臨。

2

智能電錶的機會已經過去了,智能水錶的浪潮正在暗湧。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

以智能水錶爲例,目前城市家庭戶數在2.6億戶,農村家庭戶數在1.7億戶,根據衛生部數據,農村家庭自來水普及率爲72.1%,按照城市一戶一表計算,水錶整體的存量便在3.5億隻。

當下,智能水錶總量佔比不到20%,假如未來機械水錶全部替換成智能水錶,按照目前的行業均價250元/只計算,便是接近新增800億級別的蛋糕。

你知道目前機械水錶一年的市場是多少嗎,才40億元而已,這裏面的增長空間高達20倍啊。

你或許有疑問了,即便水錶的智能化是個大趨勢,但是啊,前面也說到了,供水行業可是一盤散沙呢。

跟電力行業國家電網一聲令下就快速推進不一樣,會不會等得花兒都謝了,也沒見着浪花呢?

嗯,有這個可能,不然也不至於更換進程比電錶慢這麼多。

不過呢,我們可以把握好一點,電錶的智能化,背後真正的推動力是階梯電價,智能水錶也是一樣的。

近期,多地省市的發改委紛紛出臺了一堆文件,對轄區內的階梯用水推廣制定了時間表,同時對用水大戶安裝遠程計量監控水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目標很明確,到2020年,智能水錶的需求量將從2015年的1670萬臺上升到4200萬臺,覆蓋率也將從18%提升到40%。

換而言之,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40億提升到100億。

雖然離最終800億的目標,還差了點意思,但是啊,這多出來的60個小目標,也足夠讓廠家們躺着數錢了。

而燃氣領域的東風,同樣是簡單粗暴。

2017年底,席捲華北地區的煤改氣,雷厲風行,甚至導致部分城市的天然氣供暖還沒到位,就把煤炭供暖都給掐了。

這是我國高層佈置的藍天保衛戰的一個環節,雖然過程中的疏漏讓部分羣衆挨凍了,但煤改氣進程帶來的燃氣表需求仍然讓相關廠家們小賺了一把。

那麼,在這股儀表智能化的浪潮中,誰將拔得頭籌,搶得先機呢?

新天科技(SZ:300259)。

3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新天科技,那便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在儀表行業,品類兼容互通並不是難事,諸如做水錶的順便做個燃氣表,做電錶的也DIY個水錶。

但像新天科技一樣,能夠做到水、電、暖、氣四表全能的,A股上市公司裏獨此一家。

四項全能,聽上去是不是很厲害?

更厲害的是,別的廠商玩跨界,一般做的都是傳統機械錶,因爲技術簡單成熟嘛。

而新天呢,四項全是智能表,都是植入了最新窄帶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表,業內獨霸天下。

獨霸的背後,是研發能力的強大。

創業18年,新天一共獲得了737項知識產權,382項專利,355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更有博士後流動站,將物聯網、雲計算、自動控制、大數據挖掘技術等專家人才統統攬入懷內。

擁有強大技術的最大好處是,行業話語權的建立,比如住宅遠傳抄表系統、切斷型膜式燃氣表、無線遠傳膜式燃氣表等一系列的行業標準,都是由新天主持或參與制定的。

4

四項全能裏,水錶是新天最拿手的。

根據行業數據,全國在做水錶的公司一共有600多家,可謂競爭殘酷,這貌似不是一個容易掙錢的行當。

不過呢,落到智能水錶領域,則是另一番景象了。

目前全國有10萬隻智能水錶產能的廠家,不超過10個,新天作爲排名第一的龍頭,行業份額在10%左右。

毛利率更是穩穩的保持在40%+,2017年三季度達到了49%。

雖然護城河紮實,但新天依然步履薄冰,因爲在17年的創業歷程中,他深知只有不斷地走在技術前沿,如此當風口來時,纔有資格成爲那隻飛翔的豬。

智能水錶的核心是物聯網技術,在過去,物聯網主要依靠WIFI、藍牙、紅外等短途通訊技術,甚至借用2/3/4G等蜂窩通信技術。

不過這些技術都有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功耗大,成本高,難以廣泛應用,因此也導致了物聯網這個概念雖然提出了很多年,卻一直不溫不火。

直到NB-IoT技術的出現,以其覆蓋廣,鏈接多,功耗低,架構優,成本低等諸多特點,一下子成爲了智能儀表行業的終極殺手。

NB-IoT物聯網的推進速度比5G通信網更快。

2017年,工信部下發《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要求三家電信公司積極進行網絡部署,並加快商用步伐。

資料顯示,中國電信已於2017年上半年實現全網商用部署,中國移動也於2017年開啓了商用化進程,華爲自主開發的NB-IoT終端芯片更在2017年4月實現了量產出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天科技看準了這個機會,搶先佈局,目前已經和華爲、中國電信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首批拿到了技術芯片樣品,並加緊研發。

2017年8月,新天率先推出基於NB-IoT技術的智能水錶和燃氣表,速度業內第一。

水錶方面,新天已連續進入河南、浙江、寧夏、四川、海南、深圳、哈爾濱、鞍山、包頭、石家莊、烏魯木齊、重慶等區域市場,快速跑馬圈地。

燃氣表方面,五大燃氣集團中,新天的智能表已經打進了華潤、港華、崑崙、新奧四家的產品線,地方燃氣公司們也紛紛轉洽談採購。

根據最新的公司調研信息,新天2017年的燃氣錶板塊收入實現了翻倍表現!

5

新一代的智能表,相對於傳統的機械錶,技術表現和功能上是完勝的,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成本問題。

比如,傳統的IC智能水錶,單價250元,更換新型智能水錶的話,價格要去到350元。

新天的產品是好,但是如果價格差距過大的話,很可能會導致潛在客戶的觀望,這該如何是好呢?

若是別人,可能會比較傷腦筋,但對於新天來說,我有辦法!

須知,新天可是業內產品線最全的廠商啊,你不想拆,不想換,還可以原地升級系統,一步實現智能化。

這就像智能電視一樣,你可以買個新的,也可以裝個智能盒子+傳統電視,同樣能實現智能的目標。

怎麼樣,靠系統改造賺中游的錢,是不是有種全壘打,通喫的感覺?

看到這裏,有朋友可能會疑惑了:

既然新天技術實力那麼強大,產品線又齊全,能滿足各類客戶,行業內競爭對手也不多,市場佔有率怎麼就只有10%呢?

不是應該來個橫掃一片的壟斷份額嗎?

答案是產能掣肘。

新天的400萬臺智能生產線,早在2015年底就投產了,但由於生產線涉及大量生產、檢測、倉儲管理等設備,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建設調試起來相當麻煩。

結果就是,進度一直在拖延。

截止2017年底,實際產能只做到了280萬臺(水錶150W、熱量表80W、燃氣表30W、電錶20W)。

這個數字相對於市場全年接近2000萬的需求量,杯水車薪,望着天上翻飛的鈔票,就是撿不着,讓人着急啊。

不過,好消息是,這個情況即將得到解決。

隨着投產率的逐步提高,公司預計將於2018年2季度前完成全部400萬臺產能的釋放,從而在下半年的行業旺季實現大逆襲!

這將成爲新天2018年業績增長的最大保障。

6

產能已不是問題,但不代表着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比起智能手機一年更新兩代的頻率,智能儀表作爲耐用設備,週期就要慢多了,大約5年纔會更新一次。

賺完這一波,未來怎麼辦呢?

2016年9月,新天進行了一輪定增,我們看看他的投向:

後面三個項目,都是智能儀表類產品。

前面兩個,卻是我們從未聽說過的:智慧水務和智慧農業。

什麼是智慧水務呢?

中國有660多個城市,2500個縣城,30000多個村鎮,每個城鎮都必不可少的擁有一套給水排水系統。

然而,由於各自爲戰,粗放管理,目前我國城市管網的漏損率大約爲15%,水漏掉了是一筆巨大的損失,還會造成自來水異味等水務安全事故。

這些問題,讓地方水廠們頭痛不已,卻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新天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市場空白,於是投入重金研發智慧管網監控技術,從生產運營、計量、客服等全方位監控管理,打造一個智慧水務的平臺。

這塊業務,新天是跟阿里雲合作的,由阿里雲提供大數據,雲計算相關底層技術,新天進行水務相關服務。

目前,雄安新區的雄縣已經採用新天的水務系統,作爲示範,後續效應不可估量,據瞭解開始接洽的水務公司已經有50多家了。

智慧農業同樣大有可爲。

新天看到了農業自動化的趨勢,集中力量研發了一套集泵房自動控制、土壤、氣象、視頻、地下水位檢測於一身的系統,適用於所有土壤及大棚的灌溉需求,預計將成爲未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尾聲

研究是一個持續不斷深入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篩選、精挑細選、枯燥並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過程。

我們每個工作日發佈一篇上市公司的分析報告,一篇報告就要花費我們團隊裏兩名以上分析師一週的時間,這樣耗費巨大成本的研究也僅僅是達到一個目的:

讓我們能夠在3500家的海量公司裏,找到那些在未來一兩年裏具有相對較好投資機會的頭部10%的公司。

十分之一的海選過程。

這些公司真的每一家都完美無瑕,閉着眼買入就能大漲嗎?

顯然還不是的,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精挑細選。

拋棄題材股,真正以優秀業績說話的好公司,具有長期持續業績爆發能力的好公司,這個市場上不會超過20家。

這又是一次十分之一機會的淘汰與晉級賽。

追求更強的確定性,找到那些我們認爲更值得持有的長期船票。

近期,君臨在成立深度研究部的基礎上,再次成立了5個小組,對2018年我們認爲最值得看好的5個行業方向,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對比與跟蹤。

遴選出每個方向3-5家,我們認爲確定性最強的,業績將持續超預期爆發的優秀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