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關鍵詞:腦膜瘤、動脈瘤、海綿狀血管瘤、脊索樣膠質瘤、生殖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淋巴瘤

翻譯|張隱笛 李善傑

來源|新鄉醫學影像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1

腦膜瘤

腦膜瘤是除膠質瘤以外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女性好發,男女發病比例約2:1。腦膜瘤起自鞍結節或鞍隔,向下進入垂體窩,向上至鞍上池。在MRI上,強化鞍上腫塊伴鞍隔增厚或受壓,提示腦膜瘤,正常垂體腺可見。

矢狀位T1WI+C示一小的鞍上強化腫塊。注意視交叉受壓;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示鞍上池內一等信號腫塊伴視交叉受壓;T2WI呈等信號

2

動脈瘤

動脈瘤起自Willis環或頸內動脈海綿竇,突入鞍上池和/或蝶鞍。在MRI上,大部分動脈瘤表現爲鞍內及鞍上邊界清晰、圓形腫塊。動脈瘤MRI上信號取決於動脈瘤內血流速度及有無血栓形成。無血栓形成的動脈瘤在MRI上通常表現爲典型的血管流空。然而,在這個病例中,梯度回波T1WI沒有見到血管流空;有血栓形成動脈瘤內可見混雜信號環。

矢狀位梯度回波T1WI示一低信號鞍上腫塊,矢狀位T1WI+C示一明顯強化腫塊;橫斷位T2WI示鞍上一混雜高-低信號混雜腫塊,腦動脈造影示鞍上動脈瘤;矢狀位T1WI示鞍上一血管流空腫塊。

3

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血管牀的發育畸形,有報道表明有家族聚集性。海綿狀血管瘤被認爲是先天性血管性錯構瘤,由近似內皮襯裏的竇狀集合構成,沒有大量散在的正常神經組織。這些先天性異常血管連接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增大。約80-90%的畸形位於幕上。常見的幕上部位包括深部腦白質,皮髓質交界處和基底節;常見的後顱窩部位包括腦橋和小腦半球。顱內腦外海綿狀血管瘤也可發生,但相對少見。它們通常起源於海綿竇並累及中顱窩。鞍上區罕見。

矢狀位T1WI示鞍上區腫塊伴其內高信號區,符合出血;橫斷位T2WI示鞍上區一混雜高信號病變;矢狀位及冠狀位T1WI+C示鞍上區一強化腫塊

4

脊索樣膠質瘤

脊索樣膠質瘤爲少見腫瘤,特發於下丘腦,第三腦室前部區域。它被命名爲脊索神經膠質瘤,因爲它具有獨特的組織學外觀,讓人聯想到脊索瘤,快速染色表達GFAP。在影像上,表現爲卵圓形,分界清晰腫塊,呈均勻及明顯強化;T1WI呈等信號,T2WI呈等-稍高信號。

矢狀位T1WI示鞍上區等信號腫塊,T2WI呈等信號,矢狀位及冠狀位T1WI+C示鞍上及丘腦區強化腫塊

5

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病例1)

生殖細胞類腫瘤約佔兒童顱腦腫瘤的0.3%-3%,約45%爲生殖細胞瘤,該腫瘤最常見於松果體區,其次爲鞍上區。在MRI上,生殖細胞瘤表現爲T1WI等信號,T2WI等-稍高信號;增強病竈呈明顯強化,注意,漏斗柄通常受累,致其增厚。

■ 病例1

冠狀位T1WI示沿漏斗部走行的等信號小腫塊,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示強化

■ 病例2

冠狀位T1WI示鞍上區一強化腫塊

6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原發性膠質腫瘤中最常見、侵襲程度最高的類型,其發病高峯年齡是50歲及60歲,約佔腦實質腫瘤病例的52%,佔所有顱腦腫瘤的20%。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特徵性表現爲間變細胞包繞壞死組織(即所謂的假柵欄樣壞死),這一特點,及有血管生成,可鑑別於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鞍上及下丘腦區少見發生。

橫斷位T1WI示鞍上區一混雜信號腫塊,橫斷位T2WI示一高信號爲主混雜信號腫塊伴囊變區,橫斷位、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C示鞍上、下丘腦區一強化腫塊伴中心囊變、壞死

7

下丘腦間變性星形細胞瘤

WHO膠質瘤分級標準的制定包括核異型性,有絲分裂活性,細胞成分,血管增生及壞死。WHO I級包括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WHO II級包括低級(瀰漫性)星形細胞瘤,WHO III級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WHO IV級包括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鞍上、下丘腦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少見。

冠狀位T1WI示鞍上、下丘腦區等信號腫塊;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C示鞍上、下丘腦區強化腫塊,腫塊內囊變、壞死少

8

下丘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下丘腦/視交叉膠質瘤呈現爲鞍上池腫塊病變。T1加權像等信號,T2加權像高信號。高信號可能沿着整個視覺通路延伸,增強呈均勻強化。未經治療的腫瘤內鈣化很少見。雙側視神經星形細胞瘤與神經纖維瘤有關。

橫斷位T1WI示鞍上等信號腫塊,冠狀位T2WI呈高信號,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C示鞍上、下丘腦區腫塊見強化

9

下丘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伴種植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爲WHOI級星形細胞瘤,很少表現爲蛛網膜下腔或腦室播散。播散可能由於介入或手術干預時出現。腫瘤細胞通過腦脊液途徑播散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播散的主要機制。

橫斷位T1WI示鞍上、下丘腦區一低信號腫塊竈注意左側側腦室額角一等信號腫塊;增強示下丘腦區腫塊強化,左側側腦室額角強化結節考慮種植轉移

10

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爲原發,也可爲系統性淋巴瘤血行播散。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更常見,鞍上區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率很低。在MR成像中,病竈傾向於圓形,橢圓形,或者呈腦回樣,但很少見。典型者,在T1WI及T2WI上相對於腦灰質,呈等-低信號。由於細胞豐富和細胞水分含量低,高核漿比,這些腫瘤傾向於在T2W上表現出等-低信號,在DWI上表現爲高信號(彌散受限)。

橫斷位及矢狀位T1WI示鞍上區一強化腫塊,此外左側顳葉及胼胝體區也可見強化腫塊

11

轉移瘤(腎細胞癌)

腦轉移瘤是許多惡性腫瘤的常見併發症,約1/3的癌症患者發生轉移瘤。腦轉移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比原發性腦腫瘤更常見。近來腦轉移瘤的發生率似乎增加了,這可能是由於更積極的臨牀管理,導致生存率提高有關。此外,現代成像模式和新技術可以更好地檢測腦轉移性病竈。在成人中,腦轉移瘤最常見的原發部位包括肺(50-60%),乳房(15-20%),皮膚(5-10%)和胃腸道(4-6%)。轉移到下丘腦區少見。

矢狀位及冠狀位T1WI示鞍上區稍低信號腫塊,T2WI呈高信號,增強示腫塊邊界不規整

12

結節病

中樞神經系統結節病傾向於發生在軟腦膜。可累及下丘腦,視交叉和垂體。

矢狀位T1WI示鞍上區及下丘腦區稍高信號病竈,橫斷位T2WI呈低信號,增強示病竈見強化

13

血吸蟲病

人類血吸蟲病主要由六種寄生蟲之一引起,血吸蟲是血蛭,屬於吸蟲綱。與其他吸蟲不同,血吸蟲是細長的,但一旦它們寄生在人類泌尿生殖道或胃腸道的血管中,就變成圓形。他們需要一個脊椎動物和一箇中間水棲蝸牛宿主來完成他們的生命週期。地理分佈和導致人類血吸蟲感染取決於有無合適的蝸牛宿主存在。血吸蟲卵通常從體內排出,但大約50%的卵可以栓塞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導致宿主免疫反應和肉芽腫形成。肉芽腫在毛蚴成熟6天時開始形成並在2周內侷限。最常見的部位是肝臟和膀胱。其它少見受累部位包括肺部,顱腦和腎臟。

T1WI+C示鞍上及松果體區強化腫塊,累及雙側海綿竇

14

結核

顱內結核病有兩個相關的病理過程,結核性腦膜炎和顱內結核瘤。顱內結核瘤表現爲結節,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常有強化。這些結節可單發也可多發,有佔位效應及瘤周水腫,少於20%的病例可出現鈣化。隨其生長,結核瘤可以粘附在硬腦膜上,引起鄰近骨質顱骨的骨質增生。

橫斷位T2WI示鞍上區一高信號病竈,FLAIR呈高信號,增強示強化腫塊位於鞍上池並累及垂體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