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二集

導言:同樣的配方,不同的“料”,《國家寶藏》第二季再次面向觀衆,9大博物館接棒:故宮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宋代海上貿易因利潤豐厚和政府鼓勵導致海商任務劇增,即使被明令禁止參與出海販易的文武官員也佔一定比例。到了清朝,廣州十三行相當於對外貿易經濟特區,當時有規定,除了他們外商不得與其他中國商人發生任何買賣關係。在第二集中,跟隨一艘800多年前的沉船,將視線拉回到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外銷時代。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

[館長說]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如何用“項目制”激活博物館策展

文物守護人

而這集中守護人胡杏兒、岳雲鵬、劉昊然、肖央,分別扮演在外銷時代的不同工作種類,還原昔日輝煌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貿易。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重構外銷時代歷史]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

守護人胡杏兒與《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的共同點是,都曾“留學”英國。而胡杏兒自述,在英國求學時也曾見過一幅壁紙,它很可能也來自中國廣東,這樣的推測是有道理的。

因爲《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由廣東外銷,最早確實是由英國的拉塞爾斯家族(Lascells Family)購買,用來裝飾自己Harewood House莊園中國房間的牆壁。後來1988年其中幾幅被莊園園主賣給了收藏家,直到2011年初期,在紐約一家古董店亮相。

這個事被英國米德賽斯大學講師湛旭華知曉後隨即告知廣東省博物館,而經過廣東省博物館的努力成功回購12幅,剩下的目前仍懸掛在莊園的東臥室,並且在每年夏季都會向公衆開放參觀。

胡杏兒的文物“前世故事”

前世故事還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約克號船長小亨利,想要將具有天朝獨韻的壁紙帶回英國,讓常年接觸航海貿易,但從未來過中國的父親見識下廣州這座城市的樣貌。他否決了手繪壁紙第一人胡杏兒信誓旦旦推薦的花鳥、美人圖壁畫,直到以《御製耕織圖》爲基礎的《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出現。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手繪於桑皮紙上,運用西方几何透視法,並以西方水彩光影明暗技法,細緻刻畫局部細節,共呈現了150多個人物,50多組生產生活場景。而之所以以農耕、桑織、茶葉、瓷器爲主題,是因爲它們歷經千年都未曾改變,也是外貿商人來中國的重要原因。

壁紙中“踩茶”劇情還原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局部

“前世故事”故事現場還還原壁畫中的踩茶工序,並創新融入許多廣府文化元素,如廣府人喫荔枝、教導小孩尊師重道等生活情趣。

因此這套壁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見證物,到現在爲止都是中國文博界收藏的唯一一套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外銷壁紙。徵集回來之後,立即評定爲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它所帶來的意義其實不僅是一扇瞭解中國的窗戶,也是重構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局部

那麼當時這些壁畫貴嗎?18世紀普通英國家庭一年生活開支大概爲15英鎊。而壁畫作爲高級定製品,當時一個房間的壁畫大概60英鎊,加上工人安裝費需要100英鎊。覈算下來,它的價格相當於當時英國10個家庭一年的生活開支。

通過這件壁紙還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博物館大概有2萬餘件外銷藝術品,所有外銷品的特點均有兼收幷蓄中西文化。

[宋金項飾:“南海一號”沉船上首個被出土的文物]

《宋金項飾》

中國古代的國際貿易航線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唐宋年間更爲繁榮,宋代時中國的航海技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隋唐年間海上運送的主要是絲綢,到了宋元時期,瓷器漸漸成爲主要的出口貨物,“南海一號”就是見證。

大家都知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但靠海喫飯的人,總是暗藏風險。就如800多年前駛向海外的商船意外沉沒,直到800年以後被整體打撈出來,這就是被經常提及的“南海1號”沉船。

《宋金項飾》是1987年第一次試探打撈時出水的文物,長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條純金金線編織而成,人字形紋路呈麻花狀,葡萄紋飾長條帶鉤爲首,四個環狀搭扣成尾,接口處有大量細緻的花紋。

“南海1號”沉船上發掘的鐵

這艘船因爲不能考證船上人員情況,是否爲走私船也不能定論,爲什麼呢?因爲到現在爲止,這艘船上已經發掘了近120噸鐵,還有超過1.5萬多枚銅錢。而在宋元時代,很多金銀銅均屬於外銷違禁品,所以“如果這艘船上的人是有政府背景,我們不能說它是走私。如果是正常民間貿易,這肯定走私行爲了”,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孫鍵表示。

如果說鐵外銷後還能製成兵器,那宋代銅錢又爲什麼被“外銷”了呢?因爲宋代銅錢鑄造量大而且精美,幣值穩定,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均可流通,因此宋代銅錢的外流十分嚴重,甚至造成了國內出現錢荒問題。

岳雲鵬的“前世故事”

在前世故事中,“我的天吶”岳雲鵬扮演的秀才,因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妻子斷了其下次趕考的路費,爲了自己湊足盤纏,他開啓了一段出海貿易的探索之旅。結合宋金項飾長度、構造等方面以及宋金項飾落在甲板上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測,這條項飾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外國貴賓,或者將送往中東的一位富商或國家首領。

於是就有了岳雲鵬在甲板上與外國商人,因爲橘子而發生買賣,但商人剛將《宋金項飾》作爲報酬換取一筐橘子和橘皮配方後,便發生了沉船事件的故事。

“南海1號”沉船水下考古

據介紹,與國外分體打撈不同,“南海1號”是世界首個海底沉船整體打撈案例。孫鍵解釋,出於很多考慮,“這是一艘滿載貨物的沉船,不僅是貨物,還會有大量人在船上生活的攜行品,我們希望整體把它拿上來,儘可能去復原。”

而“南海一號”的發掘,也爲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無法估量的寶貴資料。

11個潛水證書

需要拓展的是,一名考古人員,必須要成爲“拿證大戶”。除學習考古學以外,還要考取11個潛水證書,包括水下搜索、水下救援,水下導航、夜潛、深潛等等,最後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培訓,才能取得取得由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從業證書。

[金漆木雕大神龕:無論身在何處,它就是“家”]

《金漆木雕大神龕》

在華南地區,神龕被看作是家族文化傳承的象徵,是對骨肉親情的重視。這件《金漆木雕大神龕》講述的便是潮汕地區人們,將家族小愛擴大至國家大愛的一件文物。

粵東潮汕地區,神龕是民間供奉先輩神位的特質用具,以金漆木雕裝飾最爲常見,採用多層次鏤通雕,密而不亂,人物如生,再現古人美好的原始信念。

根據《金漆木雕大神龕》龕門上的落款推斷,是1935年在一座“貽轂祠”的祠堂內製作完成。上世紀50年代廣東省博物館徵集到這件文物,2009年爲了籌備廣東省博物館新館的“潮州木雕藝術展覽”,策展人員專門聘請潮汕的木雕藝人,用傳統工藝重新配製了缺失的部件,最後復原成現在所見的神龕。

《金漆木雕大神龕》局部

《金漆木雕大神龕》局部

《金漆木雕大神龕》的製作工藝極其精湛,上面刻畫的內容非常豐富。梅花鹿和仙鶴的圖案,寓意官運亨通和長壽;喜鵲飛上梅花梢,寓意喜上眉梢;神龕上雕刻有潮劇《六國封相》的元素,它們都體現了潮州人的習俗和文化。

劉昊然、肖央的“前世故事”

但在前世故事中,因爲抗日戰爭,遠在泰國打拼的大哥肖央因擔心弟弟劉昊然,而冒險回家。在神龕前,肖央希望弟弟和大神龕能隨自己去泰國,遠離戰火,延續家族文脈。但劉昊然認爲,“神龕不是祖宗,更是要將一族人心凝聚,如果人人追求自保,神龕上的美好圖像不就成泡影了嗎?” 作爲抗日先鋒隊,劉昊然依然選擇堅守家鄉,直到犧牲。

而劇情中提到的抗日英雄泰國華僑蟻光炎,便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據統計,抗戰期間歸國殺敵的廣東華僑達4萬人,而潮汕海外華僑對祖國的支援也未間斷。

韓江家廟潮汕祠堂

重新被複原的神龕還有馬來西亞的“韓江家廟潮汕祠堂”,遠在他鄉的祠堂建築只是一個載體,神龕纔是家廟的靈魂。而神龕也一代代提醒後人,對於家族、血脈、故土和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因爲無論身在何處,都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

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

文章來源:雅昌藝術網

若涉及侵權 請及時聯繫小編刪除處理

收藏

市場

鑑賞

文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