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由封閉走向開放,實現了舉世矚目的滄桑鉅變,引領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經濟的滄海桑田交相輝映,文化作爲民族精神與氣質的烙印,深入國民的血脈和靈魂。

四十年來的中外文化交流,自覺醒、起步到勃興的整個過程,潛滋暗長、波瀾不驚,直至近年匯聚成中外人文交流的滾滾巨流,上升至國家對外交往戰略,引發各方廣泛關注。

圖爲1978年,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改革開放初期的那些年輕人獲得了出國留學的機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識相知,探索前行

1978年6月23日,在談到清華大學工作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要成千上萬地派,不只派十個八個。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同時,明確要求:“今年派三千出去,怎麼派、派到哪裏、要訂好計劃。”

爲落實擴大派遣留學生出國渠道,中國教育部首先與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商談。

這些國家在表示歡迎的同時,無一例外地提出擴大向我國派遣留學生的要求。自此,中國以大量派遣留學生出國,並接收外國留學生來華,拉開了改革開放後中外人文交流的序幕。

圖爲外國遊客獲得中英文版地《論語》後十分高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時有齟齬,增信釋疑

90年代,基於嚴峻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重點,就是展示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傳播中國“以和爲貴”的精神理念,減少國際交往中的誤解和藩籬。

《論語》等中國古代經典的英文譯介,推動着古老的東方智慧在太平洋彼岸廣受歡迎。

圖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力爭使中國國家的“軟實力”在國際上獲得與“硬實力”相稱的地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主動謀劃,持續發力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標誌着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加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的經濟社會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成爲國際多邊體系中的重要角色。

2004年起,中國開始逐步通過雙邊機制在海外以中外合作形式開辦孔子學院,廣泛推廣漢語文化。但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關於“中國崛起”的話題日漸成爲了國際輿論場上爭論的焦點。

特別是“9·11”事件使得不少西方學者從亨廷頓“文明的衝突”這一典型西方主義視角出發,將中國的儒家文明視作是西方文明未來的新威脅,從而爲中國的對外人文交流工作帶來了不小阻力。

爲此,中國政府於2005年提出“和諧世界”新理念,在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其思想精髓置於當代和全球的視角下去挖掘,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又兼具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理論創新的背後,中國也在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外宣格局,爲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圖爲2017年7月15日,北京,第四屆孔子學院國際音樂夏令營閉幕音樂會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南非、丹麥等國音樂專業及音樂特長的60餘位青少年學子演奏中國民樂。

參加本次夏令營的各國學生在北京進行了爲期半個月的交流,期間他們研習中國民樂、體驗民俗、參觀訪問,多角度瞭解中國音樂的魅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邊合作,勇擔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從新的高度出發,從全球視野出發,做好更長期的規劃和展望,收穫更加持之以恆的文化效應,纔是海外文化中心發展所應該追求的核心目標。

這些年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化與繁榮,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外界的相互認識,促進了中國民衆以更大的信心與氣魄開展全方位地對外交往。

隨着中國的日益開放,繼續深化和鞏固中外人文交流,必將持續促進中國借鑑國外優秀成果,從而支持中華民族向着偉大的光輝彼岸有力前行!

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網絡

若涉及侵權 請及時聯繫小編刪除處理

收藏

市場

鑑賞

文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