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文丨帮妈

本文首发于帮妈爱上课

最近,看了一部短片《驯兔记》,虽说是童话故事,却让人感慨万千!

短片中的主角皮皮鲁初升小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同时,他也带着同龄孩子该有的顽皮与任性!

开学第一天,上课开小差,回答问题也不按套路出牌。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老师提问:一只皮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怎么办?

班长李小曼抢先回答:

“往坑里倒水让球漂起来。”

优秀,这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轮到皮皮鲁回答时:

“让我爸爸再买一个新的呗!坑这么深,小孩下去捞球太危险,新买一个还节约时间。”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听着好像挺有道理。

然而,老师怒了。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课堂上,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而老师肯定不能是错的那个。李小曼纷纷站起来维护老师。

接下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李小曼说完,竟然变身了。

眼睛变红,脸上长毛,耳朵越来越长。

她,变成了一只兔子。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这就是《驯兔记》的有趣设定:

听话的孩子,会变成兔子。

而老师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的学生,变成兔子。打造一个全兔班。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表扬变成兔子的同学,并颁发奖状。

听话,才是成为一名好学生的唯一标准。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为了让自家的孩子变成兔子,家长可谓是操碎了心,花样百出。

吃饭时不准吃肉,只提供胡萝卜和青菜。

甚至还往孩子的胡萝卜汁里加激素,让孩子的耳朵快快变长。

孩子房间的墙壁全部涂红,让孩子早点长出红眼珠。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渐渐的,越来越多学生变成兔子。

……只剩下了皮皮鲁。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这让皮皮鲁感到惊恐与绝望。

虽然内心依旧非常抗拒,但为了不让老师更担心、不让父母再为难,他还是戴上了兔子头套。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老师家长终于如愿以偿,“全兔班”诞生了。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全班都在为带上了兔子头套的皮皮鲁鼓掌,但皮皮鲁拘谨的样子让人看着真难受。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听话,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这部短片让我想起逛街时看到的一幕,莫名心酸。

在一家店里,一个孩子看中了小猪佩奇玩偶,当时爱不释手,想让母亲买下来。可是,母亲认为这个太低级、无脑,非要给孩子买一套益智玩具。

后来,那个孩子不哭也不闹,非常听话乖巧地跟着妈妈走了。但是,同为妈妈,我们都看到了孩子眼中那种渴望慢慢变成失落。

知乎上有个问题:那些听话的孩子,长大后都过得怎么样了?

很多网友的回答不尽人意。

网友A:对现实不甘,对未来害怕,对过去后悔,这就是我。

网友B:听话听多了就没有主见,常常观察别人的脸色,害怕说错话做错事,太注重别人的感受,让自己活得太累了。

网友C:很后悔做个听父母话的布偶,最后既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又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人不人,鬼不鬼。

我们常常会听见身边最亲的人对孩子说:“我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你好。你要乖,要听话。”

却不知道,每个听话的孩子背后都是一张哭泣的脸。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也许你带着孩子路过糖果摊,会指它问:“想要吗?”

这时候孩子只要摇摇头说:“不想要。”

你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顺带一句:“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但是从心底来讲,我们都知道孩子肯定想吃那酸甜可口的糖果。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懂事”和“乖”,成了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孩子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

而长期接受这种“听话”教育的孩子,他们性格懦弱,说话做事唯唯诺诺、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甚至有些敏感自卑,缺少魄力和勇气。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为什么家长总喜欢让孩子听话

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少犯点错,少走弯路,以后的生活幸福。

但听话的童年,却和日后的美满和成功没有太大关系。

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听话,只是满足了家长的控制欲。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包宝宝》戳中无数妈妈的泪点,就是讲了一个这样无比真实的故事:听话才是乖宝宝,不听话就把你吃掉!

影片讲述了一位空巢妈妈,用心做了包子,却只能孤单地一人在家吃。

没想到,在失落的当头,包子却“活了”,变身成一个包宝宝!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妈妈很开心,包宝宝可以作为自己的孩子,陪伴在自己身边了。

她非常细心地照料着包宝宝,喂他吃肉馅,为他洗澡,为他量身高......包宝宝也非常开心地成长。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但是,人总有一天要长大,包宝宝也会。

他开始叛逆了。

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想随时和朋友出去玩;

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他不再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系,甚至对妈妈的过度保护,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渐渐开启了他的反抗之路。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妈妈给包宝宝买他最爱吃的小点心,他不吃;妈妈给他做了一桌子好吃的饭菜,他不来。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后来,包宝宝带回一个女孩,要收拾行李,跟女友建一个新家。

妈妈很难受,不肯接受这个现实,拼命堵着门,不让包宝宝离开。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但是这时候的包宝宝,执意要离开。

于是,妈妈一气之下,竟抓起包宝宝,一口吞进肚子里!

现实中,多少母子关系,活成了短片中的样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中国父母最难意识到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对话和协作,而不是控制和绑架。

我有个同学,是班上的学霸,成绩特别好。

但她的父母总是要求她考得更好,每天的学习作息,都掌握在父母手上。

成绩稍有退步,没按照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就会被父母责骂,不听话。

这位同学一路名校,各种证书拿到手软,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她常常独来独往,大家也不敢和她交朋友,怕她妈妈会觉得我们是在拖她的后腿。

后来,我就没见过她了,只是听说研究生毕业后,她定居外省,逢年过节都很少回家。

我的同学,满足了父母的掌控,却丧失了自己,活得一点自由都没有。

当然,也许那位妈妈会到处炫耀,看我家孩子多优秀,会获得很多家长的羡慕。

但是在我看来,她的父母是极其失败的,孩子不可否认很优秀,但是亲子关系却是一团糟。

身为父母,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要求孩子用功读书,不是因为要拿孩子去跟别人比成绩,满足家长的不安全感或者攀比心理。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为什么越想孩子听话,孩子越不听话

身边经常听到一些妈妈的抱怨,为什么有些话我反复说了那么多遍,孩子就是不听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一段的扎心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而我们都是经常假装在听,然后耳朵一边进,一边出……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影片中的两个男孩,是妈妈眼中典型的不听话的孩子。

于是这位妈妈每天唠叨着让孩子去洗澡,去写作业……对孩子非吼既骂。

在这种灼热的语言高压下,孩子早已经养成了习惯性躲避。

根本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已经淹死在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和趾高气扬的指令中了。

我们总是习惯用情绪来让孩子听话,得到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有时候我真觉得,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并不怎么会讲话。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如何培养出听话且有主见的孩子

我们都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成长的是能力,是见识,会因为这些得到认可,得到快乐,而不是一个失去自我、只会听话服从的人。

但是,听话和有主见并不冲突。

孩子可以是真的听话,也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去努力。

这样的孩子羡慕吧!想拥有吧!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当然,问题还得回到家长身上。

这类孩子的家长,首先会看见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

他们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孩子犯错,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会先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加以鼓励,再告诉他不好的地方如何改进。

他们也会和其他家长一样,要求孩子听话。但他们更在意孩子理解听话的意义。

我的孩子percy和Lucy,我会让他们听话,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

为什么要听话?

因为,老师让你听话,是为了让你认识更多字,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你就能力读自己想看的故事书。

有更多的见识,结交优秀的朋友,未来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去看更好的风景,做你从来没有做过了的事。

这时候,孩子会跟我说:妈妈我明白了,其实并不是我要听老师的话,而是我想不想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这样的话肯定也不是我说一次,她就能有这样的感悟。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中国父母最难能可贵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自己怎么想”。

生活中,因为孩子的一次选择就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终归是少数。一个雪糕吃不坏肠胃,一个糖果也不会立刻坏掉牙齿。无用的玩具,只要孩子欢喜,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但绝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更不是任我们塑形的玩偶。

身为父母,学会蹲下身来,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看世界,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

他们成功,我们鼓掌;他们失败,我们接纳并引导,当所有的酸甜苦辣组合在一起,才是生活的真相。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拉至文末,你每按下"在看"

我的心上就多开出一朵花

将文章传递给更多人,我将拥有一片花海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免丨费丨领丨书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公众号后台回复“星标”

参与活动(二选一)

送你一本帮妈收藏的好书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流浪大师好爸爸《都挺好》二胎扁头好奇心夫妻吵架专注力陪娃吃饭自律发脾气压岁钱记忆力睡得好免疫力社交力长高语言启蒙时间管理情商
一部细思极恐的童话:听话,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为了让孩子听话,你吼过孩子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孩子听话?

我是帮妈,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吧~

阅读原文,查阅更多精品课程

点“在看”,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