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莊子:不與別人比,好好活自己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攀比心理會讓我們失去自我,這山望着那山高,我們的眼睛往往只看到自己不曾有的,而忽略了自己原本擁有的,從而忘記了生活的真正意義。

與別人比,就是以別人爲標準,認同別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態度,慢慢就活在了別人的眼裏。

如果你選擇活在別人的眼裏,就註定要死在別人的嘴裏。

宋國有個名叫曹商的人,爲宋王出使秦國。

他前往秦國的時候,宋王送給他幾輛車子。見到秦王后,秦王十分喜歡他,又賜給他一百輛車子。

曹商回到宋國,見了莊子說:“你身居陋巷,面黃肌瘦,窮到編織草鞋爲生,看看我,代表國君出使大國,受人稱讚,賞賜多多。”

莊子說:“聽說秦王有病,召請醫生,用嘴吸出膿瘡的人可以獲得一輛車子,舔治痔瘡的人可以獲得五輛車子,凡是療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獲得的車輛就越多。你給秦王舔過痔瘡吧,怎麼獲得的車輛如此多呢?”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好好活自己,別讓別人的閒言碎語誤了自己。

人各有志,不必勉強,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認爲我做得好,我也不賣力;全世界說我做得不好,我也不沮喪。

這是一種寵辱不驚、自得自信的人生態度。

克服掉四處攀比的勁頭,專注自身,才能在這樣一個複雜的膨脹的世界裏,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光環和美好。

正如你羨慕不來別人的財富,別人也覬覦不了你的才華。誰都有長處,也都有短板,如此方構成芸芸衆生。

別把自己看得太高,這個世界離開誰都行;也別把自己看得太低,這世上你獨一無二。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不用和別人比,好好活自己。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生活,別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適合自己;只有適合自己的生活,纔是最好的生活。

人最主要的是要活出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活在自己的生活中,無論高低或者貴賤,只要快樂就好,只要舒服就好。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要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有一次,莊子和弟子們在山中看到一棵大樹,伐木的人在樹下休息,卻不砍伐此樹。

問伐木的人爲什麼,他回答說,這樣的木材是不能用的。

莊子感嘆說:“這棵樹正是因爲不成材,才得以活得長久。”

從山中出來後,到朋友家借宿,朋友殺鵝來招待他們。

僕人問,一隻鵝會鳴叫,另一隻不會,應該殺哪一隻?

朋友說:“當然殺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們問莊子:“昨天山中的樹木,因爲不成材得以活得長久;現在主人的鵝,卻因爲不能叫而被殺。我們究竟應該成材還是不成材呢?”

莊子回答:“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其實這還不夠,最好是乘道德而浮游,與時俱化。”

兩種狀況都是危險的,一種是有用、成材,就會成爲別人實現目的的工具,成爲別人達到目的的手段;另一種是無用、不成材,有時也會成爲別人針對的目標,成爲別人達到目的的障礙。

所以活好自己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有用,是否比別人強,是否比別人聰明,而是要接受自己的缺陷,善用自己的長處。

在某一個時期,“知識越多越反動”,這時如果再顯示甚至炫耀自己的“有用”,只會帶來災難;而在特殊情況下,比如野外獨自求生,植物學家可能有更多生存機會,他的知識就有了價值。

所謂“形勢比人強”,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看時機,看條件是否成熟,條件不成熟,再怎麼努力,也不見得有成果,還可能付出很大的代價。

這也就是莊子說的“與時俱化”。

其實,從“道”的角度來看,萬物是一個整體,人的一生也是一個整體,在整體里根本沒有得失成敗的問題,失意和得意加起來的總和是一樣的。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推薦圖書:《呂思勉全集(套裝共26冊)》

編者:呂思勉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推薦語:全集收錄呂思勉著作54種,其中史學著作32種,教科書7種,學術札記2種,文字學4種,文學類5種,史地讀物4種。另外以張耕華編纂《呂思勉年譜簡編》作爲附錄。

本書爲呂思勉先生的全集,呂思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被稱爲“民國四大史學家”之一,其著作被各大出版社多次翻印,在學術界有着廣泛的影響。本社出版的《呂思勉文集》也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本次出版《呂思勉全集》,蒐集了目前所能見到的所有呂先生的著作,其中大部分已經在我社列入《呂思勉文集》出版,但也有部分著作此前並未列入《呂思勉文集》,此次重新整理,按照新式標點進行標點出版。包括《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主要著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