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盡的責任也就不同

今天是《孟子日課》第55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謂蚳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爲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鼃諫於王而不用,致爲臣而去。

齊人曰:“所以爲蚳鼃則善矣,所以自爲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孟子·公孫丑下07》)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盡的責任也就不同

孟子對蚳鼃說:

你辭去靈丘大夫之職,而請爲士師,似乎很有道理,因爲這樣可以向齊王進言。

蚳鼃(chī wā),齊國一臣子,他辭去靈丘的大夫之職士師,請爲士師。士師,是掌管刑獄之官,也有進諫之責。在地方上做官,下情多難以上達;而在國君左右,就容易進諫,匡正過失,無所忌諱。這就是蚳鼃自請爲士師的原因。

然而,孟子接着說:

現在你做士師已經幾個月了,卻默默無所建樹,還不能向王進言嗎?

蚳鼃因此感動,就去進諫齊王,王不聽,蚳鼁就辭官離開了。《禮記》有言:

爲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蚳鼃離職,實際上是被孟子激的。齊國就有人譏諷孟子說:

孟子替蚳鼃考慮得不錯,但他自己呢?

言外之意,你把蚳鼃說走了;你進諫的齊王也沒有聽,你怎麼不走?

弟子公都子就把這種非議告訴孟子,孟子說:

君子出處進退,各自有一種道理,齊人怎麼能夠理解我?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意思是有固定職務的,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可以辭職;有進言責任的,如果進言不聽,也可以辭職。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盡的責任也就不同

而孟子的身份是賓師,與蚳鼃爲人臣的身份不同。所以他說:

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也沒有進言的責任,我的進退,就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盡的責任也就不同。每個人的職責不同,沒必要與人比來比去,做好自己的事,盡好本分就好。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盡的責任也就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