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根緣到這棵樹以後,在瞳孔裏顯現出一個影像,被取境過來叫做“現前知”。把分別心修成無分別心叫做“止”,觀察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叫做“觀”,前面修“止”是爲後面修“觀”做助緣。

大家下午好!看到學員寫的心得體會,對於自己內心的認知分析得比較深入。這篇心得所闡述的是將來我們要學習的《心類學》的部分內容。因爲有學員已經從修行當中提前觀察出來了,因勢利導提前給大家講一講。但是,現在不要馬上去學習《心類學》,目前還爲時過早,剛剛有一絲絲觀察出來的東西,馬上去學會很拙劣,速度也會很慢,反而影響了日後的學習。應該把心安住在當下,守護好現有已體悟到的捕捉能力,一步步往更加強大的方向去努力。

首先,經部宗把認知分爲二種:一種是五根的認知,包括:眼根知、耳根知、鼻根知、舌根知、身根知;另一種是意根的認知,即意知。這兩種認知的增上緣不一樣。“增上緣”,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取境的工具。根識的增上緣是五根,即淨色根;意識是心法,增上緣是意根。

對於一個事物的認知,要經歷一系列的過程。以眼根知爲例,我們看到面前的一棵樹,這棵樹是“所緣緣”。眼根緣到這棵樹以後,在瞳孔裏顯現出一個影像,被取境過來叫做“現前知”。然後把這個影像傳遞給意知,即分別心。

經部宗認爲所緣緣—這棵樹,它是真實存在的。但如果進一步把這棵樹的影像傳遞到分別心上,所承現出來的這棵樹就不是真實存在的了,因爲那棵樹不可能在心裏長着,只是呈現出的一個影像。被分別心取境過來的這個影像,叫做“義共相”。在我們的分別心上,所儲存的義共相有很多,這時候的分別心會與原有的義共相相匹配,識別出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它是如何生長的,有什麼特性等等。這些都是分別心的動作。

眼根所緣的境是真實存在的,清清楚楚的;當你閉上眼睛回憶,分別心上所呈現的只是影像,是模糊的。在面對一個境的當下,時不時的還會呈現一些其他的影像。比如,當你在緣念這棵樹的時候,昨天有人罵了你一句的圖像可能會突然跳出來干擾你,讓你原本在分別心上顯現的模糊圖像更加地模糊。所以,貪、嗔、癡的所緣一旦夾雜過來,就沒有辦法把心只緣念在你想要關注的境上。

煩惱就是由分別心上所顯現的影像而產生的,它的名相叫做“錯亂知”。爲什麼叫錯亂知呢?因爲我們把內心中的影像與實際的東西執着爲合二爲一,與真實的東西無二無別。進而去打各種各樣的妄念,如回憶過去,勾勒未來等等。因爲內心中所顯的影像是模糊的,當下所回憶或勾勒的事物也是錯亂的,不準確的。但是分別心通過義共相是可以“現證“的,例如:可以“現證”如眼睛所看到的真實的樹(眼根所緣到這課樹的第一剎那,就是現證)。分別心可以實現這樣的功能。

其實分別心的功能比眼根知還要強大,它可以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比如在修定的時候,首先從各種角度去仔細觀察一尊佛像或圖片,觀想在自己的雙眉之間,離自己有一臂遠的地方,有如蠶豆般大小,在義共相上去看,去修。如果覺得哪裏模糊了,下座以後再仔細地看,不斷地重複。這樣每天不斷地修,當某一天,突然間分別心上模糊的影像不見了,出現了一個特別清晰和自己所看的真實的東西是一樣的,這叫做“現證”。這些是要通過不斷地修行才能得到。

爲什麼讓大家每天去觀察自己心上的念頭,就是要讓你們不斷地去練習。我們所修的空性和無常,最後都是可以現證的,做到現證無常、現證空性。假如不具備這些能力,不可能修得出來。從觀察自己的內心開始,這位學員所觀察的已經有些眉目了,可以繼續按照這種方式,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當然,觀察內心的這個動作是特別難的。但是通過觀察佛像,不斷地訓練,把分別心修成無分別心。把分別心修成無分別心叫做“止”,觀察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叫做“觀”,前面修“止”是爲後面修“觀”做助緣。只有把心定住了,才能夠正確地觀察出自己的起心動念,假如心散亂如稻草,所觀察出來的東西也是錯亂的、顛倒的。

我們經常把觀修的所緣境比喻成一塊布,掛在外面風吹目曬,會變得越來越薄。一開始分別心上所顯現的影像都是黑色的,較爲厚重和模糊。我們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一下自己臥室的樣子,所念想的影像是厚重的、模糊的甚至是漆黑一團的。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所觀察出來的佛像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每天都去觀察、去打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所緣唸的佛像就像剛剛所舉的長期風吹日曬的那塊布一樣,會越來越薄,一下會把它吹破。那塊布就如同我們的分別心,一下子就會沒有了,做到現證無常、空性或是所緣的佛像。初期的“止”是觀察修的助緣,有“止”的功夫,才能夠更好地去觀察。知道了自己分別心的特點,就能夠找出心上的毛病和漏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