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尤在泾·《医学读书记》

“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张睿·《医学阶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关于“药引”的记载,在宋代以前可见于《五十二病方》中“以蜜和”、“米一升”等;《千金要方》中艾叶汤也有“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的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药引的记载较详尽。该书见方788个,每个方剂都有用到药引及引经药。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甚为重要,有的用作主辅药,有的为佐使药。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通达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

药引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起着引药的作用,同时根据每张具体处方药物的组成、药性特点、功能主治,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时间、季节的不同,可选择适当的药引。由于药引自身的功效特点,还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矫除异味、便于服用的作用,平日生活中常见的如:

一、酒

酒性辛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小量低浓度的乙醇能增加胃的吸收功能;中等量可扩张血管而致皮肤发红温暖。故脾胃虚弱、血脉不利、寒气疼痛症者,常以酒为引。

二、红糖

红糖性味甘温,人肝、脾胃经,能补中缓肝,活血化癖。妇科血虚血寒诸证,可用红糖冲水为引。

三、醋

醋味酸,入肝、胃经,可散瘀止痛、解毒、矫味。凡治疗气血淤结、癥瘕积聚、臌胀、血气痛等病时,可用醋汤为引。

四、米汤

米汤性平味甘,能“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补益脾胃,固护真气”,脾胃虚弱及肠道疾患的病人,宜以此为引。特别是对有苦寒之性的药物,用之能制其药性之偏,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

五、淡盐水

淡盐水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功效。凡治疗肾虚亏及下焦疾病的可为药引。

六、姜汤

姜汤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等功用,凡治疗风寒表证、肺寒咳喘、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等疾患时可为药引。

七、蜂蜜

蜂蜜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及矫味等效能。凡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时可为药引。

八、大枣汤

大枣汤有补中益气、补脾胃与缓和药性等功用。凡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时可用为药引。

九、葱白汤

葱白汤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凡治疗外感风寒以及阴寒内感的寒凝症时可用为药引。

十、藕汁

藕汁有清热止血等作用,治疗血热出血证时可作为药引。

十一、梨

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治风热等功用。用于痰热咳嗽、风热咳嗽等症时可为药引。

十二、芦根

芦根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呕、止血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症治疗时可为药引。

十三、粳米

粳米味甘性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脾之效。治火热病证,需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

十四、灯心草

灯心草味甘淡,性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火、除烦、利尿通淋。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小便短赤、心烦不眠、小儿夜啼病证的方药常以此为引。

附:药引的常用服用方法

1.药与药引同时服用:这是最常见的服用方法。如小活络丸用黄酒送服等。

2.药前服用:如杨梅一剂散,方中选用的药引山羊肉,则于药前服用,《医宗金鉴》载,“令患者空心将羊肉淡食令饱,随后服药。”

3.药后服用:如在治疗肿疡的神授卫生汤方中,根据肿疡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服药顺序。若病在下部,则先服药,后饮酒一杯。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片来源:品牌方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