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愛 因斯坦最奇怪的想法之一導致了一顆新行星的發現,質量大約是木星的兩倍重,環繞着一顆距離地球2000光年的恆星運轉。這項發現利用了束流效應,這一效應 是指當行星靠近地球時母星會變亮,當行星遠離地球時則變暗。並且研究人員發現強烈的證據表明該行星擁有異常迅速的噴射流風,周圍攜帶有大量熱量。這是首次 光學觀測顯示外來噴射流風的證據。

愛因斯坦的行星,名爲開普勒-76b,是一顆炙熱木星,以1.5天的週期環繞自身恆星。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科學家稱阿爾伯 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最奇怪的想法之一導致了一顆新行星的發現,後者質量大約是木星的兩倍重,環繞着一顆距離地球2000光年的恆星運轉。“這是首次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用於 發現一顆行星,”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特維·馬什(Tsevi Mazeh)這樣說道。這項發現利用了束流效應,這一效應是指,當行星靠近地球時母星會變亮,當行星遠離地球時則變暗。

  這種運動產生的 時空彎曲逼迫光粒子形成更狹窄更集中的光束,因此看起來比真實情況更明亮。這顆新發現的行星暱稱“愛因斯坦行星”,正式名爲開普勒-76b,它以1.5天 的週期公轉。它位於距離地球2000光年的天鵝座。這顆行星潮汐鎖定了恆星,因此總是顯示同一面朝恆星,就像月球潮汐鎖定地球一樣。

這項發現使用了愛因斯坦相對論裏的束流效應。

  因此,愛因斯坦行星的溫度大約有3600華氏度。研究人員發現強烈的證據表明該行星擁有異常迅速的噴射流風,周圍攜帶有大量熱量。這是首次光學觀測顯示外來噴射流風的證據。

   早在200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艾維·勞埃伯(Avi Loeb)教授和現就職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斯科特·高第(Scott Gaudi) 教授就預測了通過束流效應檢測行星的可能性。在那時候,這個想法受到了質疑。參與這項發現的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大衛·拉塞姆(David Latham)最初對這種方法是否可行也曾表示懷疑。

  “我認爲這很可笑,” 拉塞姆說道。“我以爲這種效應非常小,我們幾乎無法監測到它。”這項技術需要測量細小至百萬分之幾的亮度變化,這在十年前幾乎是無法達到的。

愛因斯坦行星的直徑約比木星大25%,質量是後者的兩倍。它環繞着一顆距離地球2000光年遠的天鵝座裏的F類型恆星運行。

  但是自2009年美國宇航局開普勒太空飛船進入軌道後,研究人員獲得了將這項理論付諸實踐的極端細節觀測。

  除了束流效應,研究小組還在尋找恆星被環繞行星拉伸成橄欖球形狀的跡象。這顆恆星從側面觀測顯得更明亮,這主要是因爲更多可見區域的緣故,但從端點處觀測則更昏暗。第三個小效應是由行星自我反射恆星光所致。

  “我們尋找這個難以捉摸的效應長達2年,最終發現了一顆行星。早在十多年前勞埃伯和高第竟然預測了這一發生,真是不可思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