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能夠成爲中央蘇區縣,這與大埔黨組織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大埔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爲蘇區創建以及爲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密切相關。

一 、大埔是全國、全省較早,梅州地區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黨組織成立之初,積極開展工農運動,響應國民革命,支援國民革命軍第1(東路)軍入閩討伐孫傳芳部,是較早爆發反抗國民黨右派屠殺政策,舉行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政權和武裝的地區之一。

1925年夏,共產黨員、曾在高陂市小學當過教師的賴釋然,受黨組織委派以農民運動特派員和小學教師的身份回到大埔,創建了隸屬於廣東區委的中共大埔縣第一個支部——中共仰文學校支部。黨組織成立後,積極開展工農運動,在縫業、陶瓷、理髮等行業建立工會,與企業主和資本家作鬥爭,在各鄉組織成立農會,發動農民進行罷耕鬥爭。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1(東路)軍第14師進入大埔,中共大埔特別支部積極支持國民革命,聯合國民黨左派,領導與動員農會、工會和教師聯合會,採取各種方式,支持與配合北伐部隊。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政變後,中共大埔縣黨部領導了縣城茶陽暴動,併成立縣政務委員會。由於國民黨軍的反撲,農軍退入太寧、桃源等地,建立大埔縣農民自衛軍獨立第1團。8月中共大埔縣黨部爲策應南昌起義軍南下,組建大埔縣暴動委員會,9月11日高陂暴動成功,爲南昌起義軍順利南下打開了通道,16日南昌起義軍進駐茶陽,在南昌起義軍的幫助下,健全了大埔黨的領導機構。

二、大埔黨組織和農軍大力協助八一起義軍在三河壩地區抗擊國民黨反動軍隊。爲中國共產黨武裝打晌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作出了貢獻。

-三河壩烈士紀念碑-

1927年南昌起義後,八一起義軍南下廣東,大埔是起義軍入粵第一站。 9月上旬,起義軍進至福建上杭時,潮梅地委立即派出大埔籍黨員前往迎接起義軍,組織農軍爲先導,引軍入埔。起義軍到達三河壩,大埔縣委派出人員駐在25師師部,經常互通情報,提供後勤支援。三河壩戰役打響後,以大埔工農軍第1團和東江工農軍一部配合起義軍抗擊敵人,大埔縣委、縣工農革命政府和各區鄉組織,紛紛組織力量前往支援和參加戰鬥,組成了偵察隊、嚮導隊、宣傳隊、後勤隊、擔架隊,探聽敵情、送信、運輸、糧食、物資,搬出各地祖嘗谷充作軍糧。許多人還冒着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送飯運彈,帶路轉移。大埔黨組織、農軍和民衆爲支援起義軍堅守三河壩打擊敵人、保存革命火種作出了貢獻。

三、大埔蘇維埃政權經歷了創建——失敗——再創建——再挫折的曲折歷程。雖然存在短暫,仍積極開展了建政工作。有力地動搖了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基礎,爲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大埔蘇區積極支持閩西,閩粵贛蘇區的創建,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央蘇區的一道安全屏障,有力地拱衛了中央蘇區的安全。

1927年12月,大埔縣委聽取了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羅明傳達的“八七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了實行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意義。1928年1月,發動了高陂年關暴動,仿效廣州起義在埔南成立了全縣第一個以蘇維埃命名的高陂蘇維埃政府。1929年10月紅四軍進擊東江,首戰就是大埔的虎市,紅四軍不僅打擊了國民黨在大埔的反動勢力,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對大埔革命鬥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紅四軍指導東江特委頒佈的《土地政綱》,促進了革命政權的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加速發展。大埔先後成立埔東、埔西、埔南、埔北四個蘇維埃政府。1930年1月成立了大埔縣革命委員會,同年5月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

1930年冬,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將東江、閩西蘇區合併創建閩粵贛蘇區的決定,大埔、饒平、平和三縣蘇區合併爲饒和埔蘇區,成立饒和埔縣革命委員會,次年2月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大埔成爲饒和埔蘇區的中心區。大埔蘇維埃政府的創建雖然曲折,存在也較短暫,但在中央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大埔11個鄉蘇維埃實行分田,有15000多人分了田,共分田12000畝,農民享受勝利果實達一年之久。大埔蘇維埃先後歸屬閩西蘇維埃政府、福建省(閩粵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大埔蘇區與閩西蘇區聯爲一體,成爲閩西蘇區、閩粵贛蘇區進而成爲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陳列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時,有數以百計的大埔兒女參加長征。1930年冬,大埔的革命政權和根據地建設進入了全盛時期,建立了饒和埔、梅埔豐邊革命根據地。全盛的黃金時期大埔有黨員1200多人,蘇區人口達155000人,佔當時全縣人口的一半,區域面積則佔一半以上。蘇區內先後創建了農民自衛軍獨立第1團,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5團、16團,工農紅軍46團、48團,形成了正規紅軍、赤衛總隊、區聯隊、鄉赤衛隊的系列革命武裝。大埔的根據地建設、蘇維埃建設、黨的建設、革命武裝建設有力地拱衛了中央根據地的安全,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屏障。

四、大埔黨組織和人民用忠誠和熱血保護了從上海到中央蘇區的紅色交通線。

-大埔縣青溪中央紅色交通線祕密倉庫棣萼樓-

1930年秋冬,中央南方局祕書長饒衛華(大埔人)在香港建立華南交通大站,形成上海——香港——汕頭——大埔——閩西永定——瑞金的紅色交通線。交通線在青溪設立大埔交通中站,中站轄區內有多個聯絡站。這條交通線傳送黨中央與蘇區的往來文件,運送蘇區急需的物資和經費,而且完成了黨的中央機關由上海到中央蘇區的重大轉移,安全護送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任弼時、劉伯承等一批黨中央領導和黨、政、軍負責同志和一大批電訊技術人員、文藝工作者到達中央蘇區。

在中央蘇區多次殘酷的反“圍剿”戰爭中,始終沒受破壞,被譽爲“中央紅色交通線”,史稱“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線”。大埔不少優秀兒女爲這條交通線的暢通和安全貢獻了青春年華甚至生命。

圖片來源:光景照相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