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国防时空》北京3月4日电(记者 纪梦楠)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我们看到了航天员王亚平的身影。5年前,她主持的那场“太空授课”在千万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如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又是怎样理解新时代航天人的职责使命?国防时空特别策划《纪录两会》今天为您记录军队人大代表、航天员王亚平的声音。

央广记者纪梦楠采访航天员王亚平

【纪梦楠】:亚平您好,很多人对您最深的印象还停留在“太空教师”王亚平。这五年来,我们的航天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速。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航天员群体在做哪些努力?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呢?

【王亚平】:自从2013年飞行回来之后,我主要的工作还是平时的学习训练,因为我们的学习训练是我们常态化的一项工作,我们必须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近期我们也在备战空间站任务,学习一些空间站的基础知识,还有针对一些空间站特有的任务,比如我们的太空出舱,我们进行了舱外服的训练,进行了水下的一些训练等等。

【纪梦楠】今年,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当年和您一起完成太空授课的张晓光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体现出党和军队对航天员的关心厚爱。今年起,我国空间站的各个舱段就要陆续进入正样研制阶段,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建设紧锣密鼓,这对航天员的训练有什么新的要求?

【王亚平】:是的,空间站任务它跟以往的任务也不太一样,空间站任务我们将会飞得时间更长,飞得更久,其实它主要对身体如何能够适应更好的太空失重环境这个。

王亚平

【纪梦楠】:平常的训练强度有多大呢?

【王亚平】:我们的训练强度平时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航天员有八大类的训练,对我们的身体,包括心理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在太空空间站飞行其实都要求非常高,一个是你身体能不能更好的长时间的适应太空的失重环境,另外对于乘组之间人员的相容性,互相的配合其实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因为你的相容性也能很直接的影响到你的工作效率。到空间站一般都是三个人,有可能还会更多,所以大家之间的这种协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训练我们平时也一直在非常的注重,包括我们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中就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叫心理相容性的训练,就是乘组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能够大家之间增加相容性,能够更好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航天员有八大类的训练(右第一个:王亚平)(来源:新华网)

【纪梦楠】:在备战空间站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航天员的科学素养和综合技能是不是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亚平】:对,因为空间站任务将来也是多元化的,有更多的科学实验,包括太空出舱这些,所以对我们训练内容、训练项目、训练方法可能有一些更高的要求,也会有很多的创新,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空间站任务会增加很多其它的一些训练和项目,将来空间站任务会比我们的空间实验室任务当中要增加很多方面的科学实验,而且对身体也是一项非常大的考验,因为之前我们最长是33天,现在可能是3个月到半年甚至更长,所以对航天员身体能不能更好的适应太空失重环境这么长时间,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身穿太空服卡表训练(图源:新华网)

【纪梦楠】:所以,很多网友朋友也想了解,女航天员的训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王亚平】:女航天员,其实大家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太空环境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女性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所以其实我们平时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基本上和男航天员是一样的,当然男女也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在肌肉力量方面我们肯定不如男同志的,所以在平时训练过程当中,这需要我们女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但是事实证明,这么多年的飞行任务来看,其实男航天员能够完成的这些飞行任务,女航天员也同样能够圆满的完成。

【纪梦楠】: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建设一流的航天员队伍方面,近年来,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您也多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国际同行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中国航天员的能力素质是怎么评价的?

【王亚平】:现在我们的这种国际间的互动交流也是非常多的,像2016年我们国家的一名航天员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的洞穴训练,也受到非常好的好评和赞誉,圆满地完成了那次训练任务。另外在2017年8月份,我们全体航天员在山东烟台进行了海上救生训练,当时也是有欧洲航天局的两名航天员,一名男航天员,一名女航天员参加了我们的训练,他们也是融入到我们的训练当中,跟我们中国的航天员配成了飞行乘组,整个任务也是完成的非常好,大家配合的也是非常默契,他们也跟我们透露,他们近些年一直在学习中文,而且每周都要学习,他们也非常愿意,也非常期待,将来能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我们中国的空间站任务当中来,能够和我们中国航天员一起合作,能够一起去飞向太空。

我记得2014年ASE大会,我是作为我们中国的航天员参加了大会,而且在大会当中我有一篇报告叫《太空授课,播种梦想》,当时是全世界有将近100个航天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它是每年一次,2014年是在中国举办的,最后我的这篇报告是获得了唯一的一个“最佳技术报告奖”,是所有航天员选出来的,所以这也是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我能获得这个奖不是因为我讲得多好,而是因为大家对孩子们的这种喜爱,对科普教育的支持,我觉得其实在航天里面,大家真的是没有国界之分,也没有肤色之分,大家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

【采访微手记】这次专访,王亚平代表的眼神、语气、笑容、手势……无不让我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自信”。我想这份自信不仅源于航天员群体百炼成钢、勇闯苍穹的过硬素质和能力,更源于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开创的大国新高度。在采访时王亚平表示,所有炼狱般的极限训练都是为了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航天任务,都是为了把祖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的初心。过去很精彩,未来更可期。阔步新时代,“航天强国”指日可待。我是记者纪梦楠,下一期,《纪录两会》为您继续记录两会特别声音。

(《国防时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新闻综合类节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6:00-6:30 周六日6:15-6:30 ;播出频率:中国之声北京地区FM106.1;新闻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编辑校对:蔡 圣 编审:孙利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