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爲什麼敢於造反?按朱元璋確定的繼承規則,本來就該他繼位

關於君主繼承順序的問題,雖然春秋的說法是有嫡子立嫡子,無嫡子立長子,但這只是孔子的想法,並沒有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成爲定製,很多時候都帶有隨意性,也就是看在任的君主喜歡誰就選擇以誰爲繼承人。

比如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就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規則,以扶蘇爲繼承人,而是選擇了以他更喜歡的胡亥爲繼承人,也就是秦二世。如果他有意以扶蘇爲繼承人,那麼他就不會選擇讓復甦和蒙恬一起去監修長城,遠離自己,而會帶在身邊。而最後趙高、李斯之所以能夠擁立胡亥,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胡亥離得比較近。

漢高祖劉邦則選擇了以他和呂后的兒子漢惠帝劉盈爲繼承人。而在周勃等人剷除呂氏勢力後,選擇皇位接班人的時候,也沒有按照嫡長子的規則,而是選擇擁立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甚至都不得高祖寵愛的代王,名義上是代王是當時還在世的高祖的兒子中最年長的,而且也是最賢明的。

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漢靈帝在選擇太子的時候,雖然以嫡長子的規則來說,何皇后的少帝辯更合適,但因爲董太后支持陳留王劉協,所以漢靈帝始終沒有確定太子。漢靈帝死後,何皇后纔在宦官和何進的支持下,立自己的兒子爲皇帝,也就是少帝辯。

朱棣爲什麼敢於造反?按朱元璋確定的繼承規則,本來就該他繼位

三國時期,也同樣出現了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既不選擇長子,也不選擇嫡子,而選擇自己喜歡的兒子的情況,而且是三國時期選擇繼承人的主流。比如袁紹選擇了小兒子袁尚,劉表選擇了小兒子劉琮,劉焉的小兒子劉璋也是在下屬的擁護下繼任爲益州牧。

曹操一開始也沒有決心立曹丕爲繼承人,曾考慮過的繼承人包括曹植、曹衝,甚至曹操死後,曹彰認爲自己也有資格繼承魏王王位。孫權更是縱容太子孫登和魯王孫霸相互鬥爭,最後只能選擇了小兒子孫亮繼承帝位。反而是劉備,幾乎完全沒有猶豫過,就選擇了以自己最年長的兒子劉禪爲繼承人。曹丕也曾經有過廢掉曹叡,另立太子的意圖。

{!-- PGC_COLUMN --}

到了唐朝,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奪儲的激烈鬥爭,唐太宗更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從而獲得了太子的位置。在唐太宗時期,同樣出現了太子承乾一度失寵,而魏王泰一度嚴重威脅太子地位的情況,從而導致承乾冒險試圖效仿太宗,發動宮廷政變,比太宗禪位給他。而最後,太宗又同時廢黜了太子承乾和魏王泰,而選擇了小兒子晉王治爲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在已經選定了太子作爲繼承人的情況下,如果太子先死了,在元朝之前,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剩下的兒子裏再選,而不會直接讓自己的孫子做繼承人。

朱棣爲什麼敢於造反?按朱元璋確定的繼承規則,本來就該他繼位

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才第一次在太子去世後,直接以太子的兒子爲皇太孫,也就是繼承人的情況。忽必烈本來選擇的太子是他的兒子真金,但是真金先他而死,但忽必烈也沒有考慮其他兒子,就直接立真金的兒子鐵穆耳爲皇太孫,也就是繼承人。

明朝是第一個明確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朱元璋在稱吳王之後,就立長子朱標爲世子,稱帝后也是很快就確立朱標爲太子,並沒有考慮過其他人。按照朱元璋確定的繼承規則和順序,如果在朱元璋去世前,朱標就去世了,那麼就應該依次選擇剩下的兒子中最年長的。這也就是嘉靖帝繼位時所說的“倫序當立”的意思。

但朱元璋卻自己破壞了這個規則。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朱標就已經去世了。如果按照朱元璋之前確定的繼承規則,接下來應當依次是秦王、周王、晉王這幾個和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后所產的嫡子,他們既是長子,也是嫡子。朱元璋本人在皇帝中算是長壽的,到他去世的時候,這幾個兒子都去世了,那麼接下來就應該是輪到燕王朱棣了。但朱元璋卻沒有讓朱棣當太子,反而是跳過自己的兒子,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爲太孫。

所以,朱棣後來起兵造反,攻破南京,登上帝位,並不是完全非法的,而是有自己的正當理由的。因爲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是朱元璋還在世的兒子中最年長的。所以,從他的角度來說,本來就應該讓他當皇帝,而不應該跳過他,直接傳到朱允炆。

朱棣爲什麼敢於造反?按朱元璋確定的繼承規則,本來就該他繼位

朱棣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朱高熾是朱元璋還在的時候,就選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說,燕王的繼承人也是朱元璋指定的,而不是朱棣自己選擇的。朱棣本人更喜歡性格更像他的朱高煦,一直想立高煦爲太子。高煦也一直在朱棣面前說高熾的壞話,想讓朱棣改立自己爲太子。但朱棣很喜歡高煦的兒子瞻基,也就是後來的宣宗,所以,他最後還是沒有改立高煦,但卻在高熾還在的情況下,就指定瞻基爲皇太孫。

選擇並指定接班人是君主的一項當然權力,即便是有祖制之類的繼承規則,任何君主都會更傾向於選擇自己更喜歡、更滿意的人爲接班人。成祖在太子還健在的情況下,就隔代爲太子指定接班人,這既是他作爲君主對太子將來的君主權力的限制和干預,也是公開表明自己對太子的不滿意。

所以說,指定隔代的繼承人直接繼承自己的權力,本身就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事情,因爲這意味着剝奪了那些本來按照規則,更有資格繼承的人的機會,他們當然是心存不滿的。而在出現這種情況後,臣下當然也很容易因爲各自的利益或者是想法不同,在隔代的繼承人和按規則應當繼承的人之間選邊站隊,從而導致政治鬥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