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海婴知道:这一切,皆因为自己是“鲁迅之子”。此书被出版后,很多人评论说:周海婴的“敢言”,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鲁迅。

大文豪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被世人广为熟知,竟是因为一场有关父亲鲁迅文稿版权的诉讼案。

1981年开始,周海婴便以“将鲁迅版权交给国家并非个人真实意愿”为由,向人民日报追讨此前答应设置“鲁迅文学基金”的30万鲁迅稿酬,在诉讼中,周海婴还提出此前上缴给国家的另4万多元鲁迅稿费也应归自己所有。

此外,周海婴还声明将对鲁迅著作的稿酬“保留自己的支配权”。

第一场官司,一打便是十几年。最终,周海婴虽得了钱财,却也坏了名声。接二连三追讨稿费的官司后,世人对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印象竟普遍为:鲁迅之子很爱钱。

为了讽刺周海婴,相关报社杂志竟公开挖苦道:

“作为鲁迅后裔当不了大官,争回一些钱总是有用的。”

对于这样的“锅”,周海婴只是背着,并不做过多解释。 毕竟,解释这东西,懂的人不需要,需要的人再解释也不会懂。即便侥幸懂了,他们也很可能会“懂装不懂”。

因着官司后的被各种“黑”,周海婴彻底颠覆了公众眼中“鲁迅之子”的形象,很多人甚至开始质疑周海婴“不配为‘鲁迅之子’”。

对于这种质疑,周海婴虽很无奈,却也并未做太多回应。周海婴的不回应式回应,显然不能让争议止息。实际上,即便没有版权官司,周海婴的个人形象也从未符合过公众眼里“鲁迅之子”的形象。

世俗眼里,大文豪鲁迅之子应该是个天才,他最好清高孤傲、视钱权如粪土、会写文章、能写一笔好字。大约,世人多少都觉得:只有这样的周海婴,才配得上“鲁迅之子”四字。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可偏偏,周海婴离这个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

对于这个结果,周海婴自己也很有自知。周海婴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里,讲到自己在读书作文上的愚钝时,他很有些无奈地说:

“至少在我小的时候,背诵古文很困难,念了很多遍,还是一团浆糊,丢三忘四。”

周海婴认为,自己不仅没有遗传到父亲善文的基因,在学习上他甚至还显得比普通同学差很多,这和当年父亲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拔尖形成了鲜明对比。

周海婴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愚笨与自己当年的难产有关,他说:

“由于母亲当年是大龄,所以生我时遭逢难产。医生出来问父亲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时,父亲说‘保大人’,结果大人孩子都平安。只是,我出来时被产钳夹扁了脑袋。”

周海婴觉得自己之所以不那么聪明,很可能与出生时被“夹扁脑袋”有关。

而在谈到自己没能符合公众预想写得一笔如父亲那样的好字时,他很是无奈地说:

“我写的一笔字,稚拙无比,虽然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曾在李平先生介绍下与一位高僧学过书画,但终也没学出名堂来”。

这样的周海婴,自然很难满足公众的预期。

自小,“鲁迅之子”这顶大帽子带给周海婴的从来不是特权,而是压力。鲁迅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刺痛周海婴的双眼。

作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第一次感受到这顶帽子给他的压力,便是在学校求学期间。由于自小体弱多病加上得了哮喘,有一段时间周海婴竟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

文坛天才鲁迅的儿子竟连学校的课业都跟不上?这种巨大反差下,社会上关于“鲁迅的后代是弱智还是天才”的讨论此起彼伏。

热议的结果是:承受高压的周海婴不得不化名为“周渊”上学。在谈到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用化名的缘由时,周海婴自己这样说:

“因为觉得大家总是把我想成他们所希望的一个周海婴形象。”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周海婴对这场关于弱智与天才的质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70多岁写回忆录时,他还在书里很有这些“丢人现眼(周海婴自评)”地贴出了少年时期的各种成绩单以示“清白”。

这些对周海婴满怀期望的人似乎忘了,他其实只是个幼年丧父的苦孩子。

周海婴7岁这年,父亲鲁迅便因病辞世了。此后,周海婴不得不过着单亲的生活,后来一直到成年,他都只能与母亲一人相依为命。

但局外人从来看不到这些,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身为鲁迅之子,一定得到了很多常人得不到的好处,这个好处里自然包括优于寻常孩子的教育。

周海婴幼年上学时,他的同学们就总是围着他问:“他(鲁迅)当年亲自检查督促你作业吗?”、“他给怎么给你辅导写作、书法啊?”、“他是不是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师那样对你进行教育啊?”

对于这种种,周海婴后来在回忆中说:

“总之,凡是当今父母能想得到的种种教子之方,都想在我这里得到验证。我的答复却每每使对方失望。”

真实的情况是,周海婴从父亲鲁迅那得到的并不比其他孩子从他那里得到的多。一来是因为鲁迅提倡让孩子自由成长甚少管顾他,二来则是因为鲁迅身体弱、过世早,换言之:鲁迅根本没时间、精力管顾儿子太多。

做鲁迅的儿子,对幼年、少年时期的周海婴而言除了“压力”别无其他。

在父亲鲁迅的巨大光环下,即便化了名,他也无数次因为“鲁迅之子”身份遭受各方压力。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彼时经常有国民党特务在许广平和周海婴寓所周围,他们假扮成贩夫走卒对他们进行监视,使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热爱摄影的周海婴

最终,为了安全起见,中共只得秘密将他们转移到香港。周海婴的少年时期,几乎一直处在颠沛流离中。生活的动荡不安和频繁转学,让周海婴体会到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更让周海婴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是“鲁迅之子”的缘故,他最热爱的无线电竟也曾被勒令停止过。

周海婴自小迷恋无线电,喜欢修修补补,为了系统学习他热爱的无线电技术,十几岁时,他甚至还用积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考取了业余无线电执照。

刚刚拿到证后的周海婴兴奋极了,可当他刚在家里玩无限电台并架起天线时,不到两天时间里,上海地下党就下了通知让他拆掉,理由是:

许广平家往来人太多,怕引起国民党注意。

看着刚刚好容易被架起的天线被拆掉,周海婴的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周海婴知道:这一切,皆因为自己是“鲁迅之子”。

鲁迅的教育初衷是希望儿子能自由发展,可最终,他却因为“鲁迅之子”的帽子而在成长中各种受限。

1951年考入北大物理系后,周海婴松了一口气,这时期的他也开始继续用本名。

上学期间,周海婴对桥牌产生了兴趣。一次,他看到同学为桥牌的规则争论,就插了几句嘴。结果,很快就有流言说:

“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一心打桥牌。”

本来这也没什么,可事后,因着这个传言,北大团委书记竟专门找周海婴谈话了。谈话中,书记义正辞严地告诫周海婴:

“作为鲁迅的后代要注意影响!”

自此以后,周海婴便再也不敢玩桥牌了,不仅桥牌,就是其他的任何文娱活动,他也再未参加过了。

20多岁正是青年人爱闹腾的年纪,周海婴却愣生生因为“鲁迅之子”的压力变成了一个连文娱活动都不敢参加的孩子。这期间,父亲光环下的被压迫感让周海婴感到极其不适。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这期间的周海婴甚至多少有些忌讳别人提起父亲,他想要冲破父亲带给他的压力,可父亲的光亮实在太大,他无处可逃。

临近毕业时,周海婴终于在长久的压抑中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呐喊:“我要做自己”。后来的周海婴在回忆这段过往时总结说:

“父亲的压力也是另一种鞭策力,我知道我不是我父亲,也不是我母亲,我就是我。”

关于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活的问题,多数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可周海婴却不同:因为父亲的名气和影响力的缘故,他自生下来开始便被世人期待甚至要求:活成世人心中的“鲁迅之子”的样子。

换言之,“鲁迅之子”周海婴甚至并不真正拥有决定自己“怎么活”的自由。

真正“活自由”的第一步是冲破外在束缚,这是26岁临近毕业这年周海婴彻悟的结果。周海婴知道,倘若自己一直太把“鲁迅之子”的帽子当一回事,那么他做什么都会畏手畏脚。结果,自己的人生很可能就和这三四年的大学一样:一直在压抑中度过了。

重新审视一切后,周海婴下定了将一生献给所钟爱无线电事业的决心。

下决定前,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好在,和父亲一样从文的母亲并未对他的人生有要求。对于儿子的选择,许广平表示了支持。

良久,周海婴有些迟疑地问出了那句:“父亲会支持吗?”

许广平听完并不言语,只拿出鲁迅生前的文稿递给了儿子周海婴。

这份叫《死》的文稿,周海婴曾见过,但当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这篇散文就是父亲写给儿子的遗嘱。周海婴默默读着,当他看到那句“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时,他瞬间泪流满面。

周海婴这才知道,父亲早在离世前便也为他的将来做好了算计。对,他对儿子期望从来只是:做个普通人,自食其力而已。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这一刻,周海婴彻底卸下了包袱。人生的战场上从来充满沉重,如此,轻装上阵才恰是首选。

卸下包袱的周海婴轻松极了,他开始一头扎进无线电的研究中,此后的几十年里,除了偶尔去摄影,他的全部时间几乎都花在了无线电研究上,多年后,他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今天的世人依旧很难接受“鲁迅之子是个搞无线电的”这一事实,可站在鲁迅的立场看去,这却恰是他想要的结果。

站在天下父母的角度看去:一个孩子,一生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成绩,这难道不算成功吗。

更为紧要的是,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周海婴的副业也发了光、发了热。

从9岁起就热爱摄影的周海婴,一生共拍摄了2万多幅作品,他拍摄的题材很广泛,有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中产阶级和里弄生活,也有50年代的北京生活,包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

最为珍贵的是,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大量民主人士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的历史照片,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弥补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像空缺。因着这个补缺,近年,周海婴的个人摄影展还频繁在各地开展,他的摄影成就在慢慢得到业界的认可。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树上戴眼镜者为周海婴

再回到文中开头“周海婴为鲁迅文稿版权打官司”的事件,换个角度看去:不说其他,单说他敢承受巨大争议去与权威打官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种种,与昔日鲁迅在文章中的“敢于横眉冷对前夫指”,本质上不正是一回事么?

周海婴的敢于坚持自我,在他一生所为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

1982年,当周海婴的长子周令飞在日本和台湾女孩恋爱并准备去台湾成亲时,国民党的报纸将之宣传为“鲁迅的后代投奔台湾”。海内外一齐施压,要求周海婴与周令飞脱离父子关系。

关键时刻,周海婴顶住了各方压力。此间,周海婴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犟脾气,像极了挥毫泼墨时的父亲鲁迅。

周海婴从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退下来后,开始主动戴上“鲁迅之子”的帽子,做一些鲁迅之子该做的事情。

这期间,周海婴还出版了《鲁迅与我70年》一书。在这本书里,周海婴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向鲁迅,他不仅揭露了父亲鲁迅之死的种种疑点、母亲许广平被特务抓的相关、鲁迅与胞弟周作人决裂相关等,他还讲了一些同时代人不敢讲的关联事件。

书中展现的周海婴对创造社、四条汉子问题等的看法,让读者耳目一新。这本书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敢言”的周海婴形象。

此书被出版后,很多人评论说:周海婴的“敢言”,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鲁迅。如今,《鲁迅与我70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研究鲁迅和那个时代的珍贵历史文献。

即便在维权的十几年里,周海婴也一直未停止对鲁迅的研究和推广。临老时,他说:

“年轻时,我不愿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年老后,我却执著地想研究父亲,为他多做一些事情。”

正是在周海婴和他成立的鲁迅研究室的努力下,《鲁迅全集》、《鲁迅回忆录》完整版等得以相继出版。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因着周海婴的努力和执着,今天世人看到的鲁迅,才得以更加真实、完整。

2011年4月7日5时36分,周海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2岁。

周海婴辞世多年后,关于他是否担得起“鲁迅之子”四字的争议依旧热烈。这个问题,若站在鲁迅读者的角度看去,那么它将永远没有答案,毕竟,每个人心里的“鲁迅之子”形象都不同。

但从鲁迅的角度看过去,周海婴却绝能被称得上一个“好儿子”。

首先,周海婴做到了鲁迅遗嘱中对他的期望,没有成为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其次,他还真正做到了鲁迅期待中的“敢说,敢笑,敢骂”。第三,他做到了“孝”,为鲁迅延续了血脉。最后,他还为鲁迅作品的传世和鲁迅精神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鲁迅之子周海婴是天才还是弱智?70岁,为证明非弱智他贴出这个

周海婴全家福

对于周海婴能否配的上“鲁迅之子”四字的这一话题,业界专家王元化生前这样评价道:

“我不认为鲁迅的后人从事文学才算继承了鲁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鲁迅以及许广平道德人品的继承。我觉得海婴很多方面继承了他父母亲的为人,是个正直而有道德的人,这是真正能告慰鲁迅和许广平在天之灵的。”

如此,周海婴对得起“鲁迅之子”四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