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速遞)中企如何“花開海外”?人大代表獻良策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鍾旖)當前,海外投資金額大、建設週期長、回收成本慢等難題,成爲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挑戰。在此間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如何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讓中國企業“花開海外”?多名人大代表建言獻策。

資料圖:某工廠忙碌生產的工人。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正當時,但不瞭解海外國家管理方式和風土人情,容易造成‘水土不服’。”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華榮認爲,企業“出海”首先要緊靠國家政策,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以長安爲例,海外產品和生產基地佈局都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吻合”。其次,企業要深度研究“走出去”的法律和風險,建立可持續堅持的止損機制。三要充分發揮當地人才資源優勢。

“熟地用人”則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海佈局海外市場的重要一環。以其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建成的廠房爲例,當地招聘的本土員工比例佔到80%。

張興海認爲,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還存在企業融資難、配套服務弱等問題。他建議,國家給予企業“出海”成體系的支撐,範圍涵蓋企業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需求。

“中央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資源、管理水平以及市場資源中具有優勢,地方企業在一些細分領域、細分行業也有獨特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成本優勢,通過整合可形成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向曉波認爲,中國企業可通過“抱團出海”形成集羣效應,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建立合作機制,減少內部競爭,提高資源利用率。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王衛東說,作爲開發性金融機構,國開行一直從“融智”和“融資”兩方面爲企業提供服務。他認爲,對中國企業“出海”而言,某種程度上“融智”可能比“融資”更重要。(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