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23时许,省医院消化一科的护士陈攀旭,突然听到了一声尖叫。她循声冲入6号病房,眼见一位患者将板凳砸向自己的家属!陈攀旭来不及反应,迅速地挡在家属身前,她脑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板凳砸到人!

这位患者56岁,几年前被确诊为胃癌。最近,又在胰腺处发现肿瘤,并且已经进入了中晚期。死亡的阴影,让他陷入了恐惧与绝望,当晚,他的情绪突然崩溃,逢人就咬、见物就砸,最后干脆拔掉了身上的引流管,迸出来的胆汁溅了陈攀旭一身!

听到突发消息,消化一科的护士长柴秀娟连夜赶到医院。在她们一次次的安抚下,患者的情绪渐渐稳定,他和柴秀娟聊起了病情、死亡和自己的家。最后,他轻轻地问柴秀娟,“你能亲我一下吗?”柴护士长握着患者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这温馨而又酸楚的一幕,让人动容。

医院是一座城,里面有着太多你我不知道的故事,有的在讲述温情,有的在倾诉离别,有的包含了误会,有的折射出人性。今年8月19日,中国的医生即将迎来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医师节。本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听医生讲述他们与患者之间的故事。

一种羁绊

丛云峰是全科医疗科、重症医学科的负责人,说起自己和患者之间的故事,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是一个12岁的女孩,悦悦。十几年过去了,丛云峰依旧记得悦悦的音容笑貌。“那时候还没有‘渐冻人’这种说法,悦悦的诊断是肌无力。”

当时,年轻的丛云峰天天守在医院,他眼看着僵硬从悦悦的身体中心向四周扩散。“刚开始是大腿和上臂肌肉无力,然后是四肢僵硬,后来她甚至喘不上气,要切开气管插入呼吸机。”

悦悦家庭条件有限,看到不断积累的医药费,已经不能说话的女孩给丛云峰写了一张纸条:叔叔,请您一定要救救我,我长大后一定努力工作,赚钱还给您。

空闲的时间,丛云峰都在研究悦悦的病情,但她还是一天天衰弱下去。最后一段时间,悦悦已经不能说话,只能摆口型。“她用口型和我们聊天,告诉我们心情好不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慢慢地,她连嘴都张不开了,只能眨眼睛。”

最终,悦悦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丛云峰对记者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愤怒,为什么就是救不了她?她还那么小,还没来得及去外面看一看世界。”

悦悦去世后,科室的医务人员一起去送她,临走前,一排家属突然给他们跪下了。悦悦的母亲眼含热泪:“我们看到了,你们对她像对自家孩子一样。谢谢你们,陪她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丛云峰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刚工作时,曾被家属上过一课。“那是一名中晚期的胰头癌患者,我们通知家属做好准备,然而患者的家属说:医生,您千万别放弃,如果您都如此绝望,病人就一点活路都没有了。”丛云峰说,“那时候我才明白,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常常去帮助、常常去安慰,甚至多多去陪伴。”

很长一段时间,丛云峰觉得自己“悟”出了医患关系的真谛,直到几年前,他因为胆管癌入住北京某医院。他说:“我满脑子就三个问题:我是什么病,为什么得病,还能不能好。”手术前一天,他忐忑得近乎一夜未眠,结果当天早上被通知手术取消了。

他说,那时候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绝望!非常非常绝望,甚至有一种被忽视、被欺骗的感觉。此后十天,手术日期不断确定,再被更改,病情一天天在发展,他的焦虑、抱怨、担忧一天天在加重。“我终于理解为什么病人会愤怒、恐惧以及感到失望了。”

那次生病的经历,让他总结出与患者相处的三个要点:第一,实力才是硬道理,业务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隔行如隔山,医生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病人可能无法理解,要多一句问候,多一份耐心,少一句抱怨;第三,善待他人,上天给你穿上白衣行善的机会,要好好珍惜。他还说,医患关系,原本是一种羁绊。

一次握手

三年前一位老人的离世,让柴秀娟护士长开始关注临终患者。每一次例行查房,她都要和患者挨个打招呼,再握住大家的手。2017年,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因为肝癌住院,特别喜欢柴秀娟的“握手服务”。看到老人情绪稳定,柴秀娟还特别送给她一本书——《你可以不怕死》,老人的女儿每天都读给她听。

有一天,老人突然从柜子里取出了给自己准备的寿衣和骨灰盒。柴秀娟宽慰她,“这个盒子可装不下你。”老人一听笑了,“还是你了解我,等我走后,要将骨灰撒到大海中去。”那次对话,让柴秀娟深受震撼。她对记者说:“原来还有这样一种人,能够笑对生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世界告别。”

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从患者身上汲取到力量,感受到阳光。“两三年前,40岁的张先生被确诊为十二指肠肿瘤,家里承担不了手术费用,他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意味着危险随时会发生,但张先生非常淡定,他告诉柴秀娟:“状态好了我要继续做装修工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家人做点事儿。”

为了进行胆管引流,患者要长时间插着引流管,管内的胆汁清晰可见。一些患者觉得这样的形象是“异类”,羞于见人,张先生却对此毫无避讳。他说:“我接受自己的病情,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不会为了一时的面子,让自己活得太累。”

柴秀娟说,在医院工作的这些年,她听过家属们撕心裂肺的喊叫,见到过逝者们离去前的眼神,也接触过许多像张先生一样“活明白”的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无数次触动我、激励我、影响我,不仅改变了我对医患关系的看法,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生死观。”

一段守护

被患者昵称为“阳光帅医生”的李佳乐,是血管外科的主治医师。血管外科主要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一周多次查房,周末也要来换药的李佳乐,很有老人缘,常被患者们拉着手聊家常。

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患者,是双城某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几年前,李佳乐跟随爱心组织去敬老院进行义诊,遇到了这位老人。“老人患有癔症,发病时神志不清,在雪地里站了2个小时,手上都是冻疮,脚趾被冻到坏死。”几个月后,病情不见好转的老人被送到省医院。

第二次与老人见面时,李佳乐发现,他的手指也坏死了,只能将勺子绑在手上才能吃饭。科室的医护人员轮班给老人换药、买饭、治疗。一有时间,李佳乐就跑到医院来,给老人包一顿饺子。“老人好转后离开了医院,还特意回来看我。那一瞬间,我非常感动,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信者为医,最让人感动的患者,就是完全相信你的患者。”李佳乐有一个治疗长达7年的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他在北京做了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术后整个腹腔和下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在省医院进行冲洗、换药等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7年的治疗中,患者的血管多次破裂,还进行过2次大出血手术。他最后一次入院时,整条腿都淤黑了。他告诉李佳乐:“我感觉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了,最后的时光就想和你在一起,因为你,我‘偷’来了几年的生命。”

一个脑梗偏瘫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需要换床。身穿40多斤铅衣的李佳乐,将老人一点点抱起来,移动到手术病床上。术后,老人对记者说,“你知道我多沉吗?180多斤,死沉死沉说的就是我,难为医生了。”当时,特意从日本赶到国内的老人的儿子,拍到了李佳乐抱着父亲的背影,并撰文道:“这是我回国后,见到最暖的一瞬间。”

办公室中,属于李佳乐的锦旗一面接一面。他告诉记者,自己与病患相处的方式很简单:“我名字里带一个‘乐’字,脸上也带着笑容。人心都是肉长的,用真心换真心,付出真情,患者自然领情。”

一身担当

消化三科主任孙晓梅,是省医院消化专业的名医。几年前,她被外国医院高薪聘请,经过几番考量,孙晓梅最终还是回到了哈尔滨。说起自己与患者的故事,孙晓梅想到了几年前的一次“出诊”。“那是一个外市医院的患者,由于肝硬化、胃底及食道静脉曲张等原因,出现了大呕血的症状。”消化道出血最好不要移动,患者家属找到孙晓梅前去治疗。

到了医院才发现,患者年龄很大,血压很低,静脉有破口,输血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由于血压不稳定,麻醉师不敢进行麻醉,所有的压力都汇聚到孙晓梅一人身上。“不进行手术,病人只有10% 的机率自然止血,但我不用承担责任;进行手术,病人很可能在术中去世,责任就是我的。”最终,她劝服了自己,“一旦我选择保护自己,病人就可能没命。做医生,就是要有点担当。”孙晓梅告诉记者,手术非常成功,“如今我与患者已经成为了朋友,我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比这还惊险的考验,发生在一位口咽部肿瘤患者身上。口咽部肿瘤发现时,通常很难进行切除手术,只能通过化疗、放疗来治疗。一位放疗多次的患者,病情不断恶化,不仅没法进食,最后连一口水、一口唾液都无法吞咽。为了维系他的生命,孙晓梅决定在内镜的引导下,在患者的胃上打一个小口,将营养输入其中,这叫做“胃造口”。然而,在手术中,内镜碰哪儿哪儿出血,一旦出血量大,血液进到气管,患者就有窒息的风险。

医护人员纷纷劝她,主任放弃吧,太危险。然而,意识清醒的患者双手不断作揖,在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一行字:救救我,帮帮我,我信你。感受到患者的信任,孙晓梅的勇气来了,最后成功地将内镜送入胃内。“胃造口做成的那一瞬间,我激动地说:过去了,过去了。患者当时就流泪了,医患人员集体欢呼。其实,医生是最期盼患者痊愈的人,我们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治疗成功那一刻,那是最大的成就感。”

一“生”之交

多位医生告诉本报记者,医患之间,既有温情的时刻,也有复杂的纠葛。有不顾医院规定,以自己为中心的患者;也有为医生偷偷买一瓶水、一份饭的患者;有因为忙碌忽略病人情感的医疗工作者;也有看到兄妹推诿医药费,自己为老人垫付手术费的医护人员。

李佳乐告诉本报记者,做介入手术的医生,每一个都是在燃烧自己救助他人。介入手术的辐射对医生的皮肤、指甲、晶状体都有影响,医生们的免疫力会下降,工作几年来,李佳乐的双腿已经四次骨折。

丛云峰的经历更有说服力。2003年的非典,2010年的甲流,他都冲在前面,救在前线。他告诉本报记者:“每一次救治,都是生死之战,我们做好了准备,随时可能出不来了。”他说最好的医患关系,危急时刻,我们是生死相交。但这相交的背后,是对彼此的包容、理解与信任。 (李熙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