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让大人头痛的事莫过于孩子说话不算数。

  你诚诚恳恳的跟他讲规则,约法三章,他给出的答复总是肯定的——好好好。但能遵守下来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没有。

  就拿孩子爱吃糖来说,你为保护孩子的牙齿,每天只允许他吃一两颗。没有拆封糖果纸前,孩子能满嘴答应你,待糖果送进嘴里后,刚才承诺的话就全部不作数了。

  为了吃到更多的糖果,他会使出洪荒之力一哭二闹三蹬腿,最后进到肚子里的糖果可能会有五六颗,甚至有余。

  有些贪嘴的熊小孩还会整包一起吃掉,你看不下去,只能使出强硬的手段——从他手上夺走糖果。

  于是,一场哭天喊地的闹腾戏就此上演。

  头痛吧。

  还有呢。

  有些孩子压根就不能带进超市,他跟超市更像是互相吸附的磁铁,进去就死死的粘黏在了一起,无论你怎么拉扯都没用。除非你用孩子喜爱的物品感化他,他才能慢慢的从吸磁中融化掉,全身而退。

  有时候我们感叹做孩子真好,打个赖皮眼角挂几滴眼泪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东西。

  可惜,这仅限于孩子幼儿时期,他终将是要长大的。

  长大之后,他需要面对的事情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学业、工作、交际、家庭等等,没有哪一样是能靠赖皮得取。

  说到底,还是自制能力薄弱的问题,孩子太小没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也许也只有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才能无所欲为了,越往后,他只能靠自己的真枪实力去获得。

  1

  往近了说,孩子渐渐长大需要学习新知识,如今电子产品漫天飞,正是阻碍孩子静心学习的一道城墙。

  孩子若抽不出身沉浸在手机应用中,那他的学习就会被耽搁拖了成长的后腿。

  往远了说,孩子步入职场后,对工作对生活总是不能自己做主,随性而知,该坚持的坚持不了,该努力的半途而废。那他只能碌碌无为,做职场的蝼蚁。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如此。

  她做事情没有章法想一出是一出,工作也不会做细则规划优先级。

  有次开会,领导明确说明了方案在下班前要给出,散会后小组同事都一头扎进ppt里,只有她还在按部就班的做着日常工作,一会刷刷微博一会看看微信,不急不躁,把领导的方案全然放在了最后。

  临近下班前,小组同事开始紧锣密鼓修改检查方案,她却才打开ppt,对着空白开始思索怎么写。

  显然,她没有完成方案,被领导严厉训斥了一顿。

  她顶不住训斥,第二天便跟人事提出辞职。人事问她辞职原因,她说:“工作压力太大,自己扛不住。”

  据说,后来她去了另外一家公司,呆了不到半年也走了。

  她辞职口中所说的压力,并非压力,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优先级摆错了位置。

  如果她能控制好时间,将工作理出轻重缓急,先将方案做完再做日常工作,兴许她就不会觉得这是压力了。

  这个世界上,哪份工作没有突发情况,突发情况不怕,最怕的是没有自制力,让时间在慢悠中流逝,最终给自己制成压力。

  2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是成功者,童年都表现出很强的自控力。

  自制力的培养并不是大孩子的专属功课,三两岁大小的孩子也需要。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还做过一项实验:

  让四岁的孩子单独呆在小房间里,发一颗糖果,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可以奖励另一颗糖果。有些孩子立即吃掉糖果,有些孩子则能忍住冲动,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才吃。

  14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立即吃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显得缺乏自信、与同伴相处不好;而等到最后才吃糖果的孩子则有主见、学业出众、人际关系佳。

  这项实验说明,能够延迟满足、有高自制力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能经得起眼前的诱惑,能坚持耐心等待,这些正是高自制力的具体表现。

  相反,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有研究证实他们长大后坚持学习的动力相对不足,较容易出现行为偏差问题,比如网络成瘾、中途辍学、未成年怀孕等等。

  自制力对孩子的影响,由此可见。

  3

  自制力不像性格有遗传的因素,它是实实在在靠后天养成。

  比如,棉花糖实验中的——延迟满足。

  延迟简而言之是等待,让孩子学会等待,耐得住等待的磨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考验。

  女儿是个急性子,她常常经不起等待。有时候她先吃完饭,就会火急火燎的在旁边叫喊,要妈妈陪玩。

  我告诉她:“妈妈也很想陪你玩,不过妈妈现在在吃饭,吃完饭就跟你玩。”

  她不听咧着嘴假装哭,我知道她是吓唬人,所以并没有起身哄她。

  奶奶心疼孙女放下碗筷就要去陪她玩,可是她不买奶奶的账,哭着喊着只要妈妈。

  我转过身去跟她说:“再等妈妈5分钟妈妈就吃完了,你给妈妈加油。”

  她还是不管不听,继续呜呜呜。

  我当然知道她不是真的难过,她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吓唬我,让我对她产生怜悯之心。

  我不买她的账,坚持吃完米饭才跟她玩。

  在我吃饭过程中,她由开始洪亮的假哭声,慢慢的变成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呜呜声,最后自己找了个小台阶说:“5分钟到了吗?”

  都说孩子小啥都不懂,但这些时候他们比谁都精明。

  要我说,孩子侦探父母心理活动的能力,堪比福尔摩斯和华生。

  还比如,给孩子定规则。

  常言,无无规矩不成方圆。与孩子谈判,还真需要一些规则。

  比如玩手机。大人的手机里通常下载了五花八门的app应用,游戏、相机贴纸、动画片、视频…孩子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下,无师自通的也会玩一些应用。

  可又不能长时间的让孩子沉浸在手机,所以我们会跟他们强调——只能玩xx分钟。

  事实上,xx分钟过去以后,你想收回手机是很难的。

  xx分钟也算是规则,不过比起孩子的死皮赖脸,这顶多算是一句毫无威胁的提示。

  想让孩子乖乖的听从我们的规则,我们只能再给它套上一个更大的规则——让孩子自己定规则。

  “你需要玩多久?”

  (两三岁的孩子对时间认识薄弱,他们更多的会选择5分钟、10分钟、20分钟)

  横竖都是要定规则,不如让孩子掌握主动权——让他做自己的主人。

  教会孩子认识时间,给他制定一个定时器,闹铃响了手机就要归还。中途不去打扰他,让他好好玩。

  站在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从孩子自己口中说出的承诺,他们更容易遵守。

  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很像是在储存,一点点累积一点点增长。

  慢慢存,总有厚积薄发的一天。也许不是学业,也许不是职场,或许就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自制力会给孩子无穷的韧性,越战越勇。

  一个智力超群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而一个自制力超群的孩子,会无限创造奇迹——勤能补拙,贵在坚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