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選舉進行時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專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福田 敏男(Toshino Fukuda)正在競選2019年IEEE總主席,此次是亞洲人首次競選IEEE主席。福田教授多年來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及合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廣大IEEE會員及機器人行業同仁們可以進行投票支持,擴大亞洲在IEEE的影響力。

IEEE網址:ieee.org/elections

投票:Directvote.net/ieee

投票時間:2018.8.15-2018.10.1  EDT USA時間下午1時,UTC時間下午5時

2018年8月,我們繪製的第五個版本的互聯網大腦模型圖,新的版本相當於爲互聯網找到了左右大腦的機制-機器智能左大腦和羣體智能右大腦。第五版的繪製距離2008年第一個版本正好10年。互聯網大腦模型主要是針對1969年以來互聯網的網狀模型,在21世紀出現的新變化所進行的重構。

互聯網的架構在過去50年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特別在21世紀出現了譬如社交網絡、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智能駕駛、雲機器人等等前沿技術和概念,這些技術的興起都蘊含了互聯網的進一步向類腦巨系統架構邁進的因素,如何表現互聯網的最新變化,我們在過去10年不斷的觀察和思考,試圖用一幅圖說明互聯網的本質特徵,下面把過去10年形成的5個版本的互聯網大腦模型展示出來,說明其中的探索和思考。

關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定義

互聯網的大腦模型就是互聯網向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類腦巨系統架構;互聯網大腦架構具備不斷成熟的類腦視覺、聽覺、軀體感覺、運動神經系統、記憶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

互聯網大腦通過類腦神經元網絡將將社會各要素(包括但不僅限於人,AI系統,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自然各要素(包括但不僅限於河流,山脈,動物,植物,太空)鏈接起來,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互聯網大腦在羣體智能和機器智能的驅動下通過雲反射弧實現對世界的認知,判斷,決策、反饋和改造。

第一版 互聯網大腦模型  2008年1月

第一版互聯網大腦模型繪製與2008年1月3日,發表在科學院與自然科學基金會創辦的科學網上,這個版本模型圖第一次體現了互聯網的類腦屬性,將“人”這個要素作爲互聯網的一部分放置在模型中,突出了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的結構,以及類腦神經元與人類大腦功能映射的關係。它的缺陷在於還沒有把傳感器和聯網的機器人等形成的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表現出來。

第二版 互聯網大腦模型2008年9月

第二版互聯網大腦模型圖繪製與2008年9月,是在科技論文在線發表論文《互聯網進化趨勢與規律》時繪製的,這個版本的主要特點是增加了第一個版本缺失的互聯網聽覺、視、軀體感覺、運動神經系統。將音頻採集,視頻採集,各類傳感器、聯網的辦公、家用和生產設備也變成互聯網的組成部分。與互聯網用戶形成的神經元網絡共同鏈接到核心服務器中,這個版本的缺陷是沒有把各神經系統鏈接的設備與人類用戶形成完整的類腦神經元網絡。

第三版 互聯網大腦模型  2010年10月

第三版互聯網大腦模型繪製與2010年10月,作爲論文《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研究》的一部分,發表在複雜系統與複雜網絡期刊,這個版本主要突出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中涉及的若干要素,包括互聯網核心硬件層、互聯網操作系統層、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應用層、互聯網數據海洋(信息層),雖然這個時期已經提出互聯網鏈接的人類用戶和連接的傳感器,智能設備、機器人可以形成一個可以進行“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交互”的大社交網絡,但主要缺陷是依然沒有把“物”和“人”在圖形中鏈接到共同的類腦神經元網絡中。而且在這個版本中沒有突出人工智能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版 互聯網大腦模型圖 2017年5月

第四版互聯網大腦模型圖繪製與2017年5月,發表在科學院與自然科學基金會創辦的科學網上,在這個版本中主要解決了“物”(傳感器、視頻,音頻,機器人,智能設備)與“人”如何形成統一的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的問題,另一個重要的進展是將人工智能(AI)的作用標註在互聯網大腦模型中,但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將控制智能設備的雲端機器智能與形成智慧合力的人類羣體智慧有效的區分並鏈接的問題。

第五版 互聯網大腦模型 2018年8月

第五版互聯網大腦模型圖繪製與2018年8月,首發在科學網上,目前最新的這一版將類腦神經元網絡拆分爲機器智能和羣體智能兩個子網絡,相當於爲互聯網大腦模型確立的左右大腦架構,機器智能負責控制和管理互聯網感覺神經系統和運動神經系統,突出了AI巨系統的神經元類型,體現人工智能與雲計算結合後形成的互聯網重要結構,羣體智能神經元網絡負責爲人類的信息共享,智慧共振,知識存貯提供支持和服務。在這個模型中機器智能與羣體智能有着非常多的連線,代表混合智能將在它們的相互支持下形成。

總結

研究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目的是希望用類腦的模型解決包括社交網絡、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智能駕駛、雲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起源與關係問題。也用它來分析諸多科技創新企業興起與衰亡的背後原因。

☞文章來源: 互聯網進化論

推薦閱讀

訪問訪談

工程院院士 蔡鶴皋丨北航教授 文力丨深醒科技 袁培江丨深之籃 魏建倉丨 大然科技  張春松

企業報道

一飛智控丨深醒科技發那科丨柔宇科技丨優傲機器人丨宇樹科技丨臻迪科技丨iRobot

前沿技術

①工業縫紉機器人丨無人智能採礦機器人丨中國餃子生產線自動化車間MIT 建築機器人

②服務索尼機器狗 Aibos疊衣機器人 FoldiMate日本 騎自行車機器人有觸覺機械手 LUKE丨達芬奇機器人丨機器人樂隊丨空中飛車丨日本護理機器人合集

③特種  豐田人形機器人丨水下機器人 探索號丨俄羅斯人形機器人 FEDOR丨美國重型機械 Guardian GT丨波士頓動Atlas 360度後空翻丨中國四足機器人 Laikago丨北理工 四輪足機器人丨佛羅里達研究院 “機械鴕鳥|大然  變胞機器人

④仿生3D打印 仿生機器人 丨東京大學 流汗人形機器人丨柔性電池丨哈佛 柔軟肌肉哈佛 RoboBee

往期講座

英特爾 宋繼強博士| 中民國際 劉國清丨陳小平教授|馭勢科技 姜巖浙大 熊蓉教授|長江學者 孫立寧丨上海大學 無人艇專家團|新松總裁 曲道奎北航 王田苗教授|863專家 李鐵軍教授北郵 劉偉教授|清華 鄧志東教授丨清華 孫富春教授|天津大學博導 齊俊桐丨哈工大 杜志江教授|長江學者 王樹新丨甘中學教授| 硅谷創客 趙勝 溫馨提示

意向合作,文章轉載, 均可聯繫堂博士

商務合作:13810423387(同微信)

內容合作:15611695072(同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