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一個叫“得兒”的男孩,調皮扒上了一列運煤的火車,把他的人生送上了一條流浪的軌道。

哈爾濱→連雲港→徐州→揚州→南京……

網絡資料片,圖文無關

得兒說,“此後我被幾個大人控制着,逼着去要錢、偷東西、搶人家。”

“稍有不從,就會棍棒加身”,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後腦受過傷的得兒被他們又用棍子狠狠悶過,落下了失憶和遲鈍的毛病。

“餓的時候就喫菜根和從垃圾箱裏扒拉出來的任何能下嚥的東西。”得兒寧肯捱餓捱打也不願意屈從,後來有機會他終於逃了出來。

在得兒的記憶中,家在火車站附近,挨着菜市場,一條悠長的小巷。家裏有爺爺、爸爸媽媽,還有兩個姐姐。

冬天的時候,一家人圍在炕上嗑瓜子,嘮閒嗑。 窗外飄着漫天大雪,玻璃窗上綻開着冰凌,好奇的他伸舌頭去舔,剎那就被粘在了玻璃上。

按得兒的描述,他的老家應該在東北一帶,可多年的尋親,包括參加全國性的大型尋親節目,都沒能在相關區域找到他家人的任何線索。

很多人說,“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後來又遭遇黑手,估計也就記不住啥了。”

得兒(右)和他收養的男孩小平

2000年左右,得兒到了鄭州,一直待到現在。按常理預估,他已經20多歲,可他堅持認爲自己才18歲。

剛到鄭州時,得兒常出沒於火車站、二七廣場、德化街等繁華區域,撿破爛、瓶子,喫人家剩下的、送給他的飯。

不管再苦,得兒從不偷不搶,“喝涵洞上流下的雨,我也不會去拿人家一瓶水。”

有人找他拉點貨抬個東西,他幹得比誰都踏實。

現在,他還學會了街舞,在文化路上一家街舞工作室打雜,給德化街一家琴行拉貨送貨。

踏實肯幹,他靠雙手獲得了溫飽。 而正是這樣的品質,解放路派出所的8名民警甘願擔保,給他辦理了身份證,還有一個“李魯克”的名字。

但他還是喜歡“得兒”這個極具河南地域特色的名字。

一個月前,得兒初遇小平,也是一個流浪兒。這讓得兒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累了,小平就去樓梯間睡會兒。

小平說,他叫韋忠平,貴陽人,11歲,去年和父母來到鄭州。“今年3月份的時候,他們在一場車禍中都死了。” 可查遍轄區消防、交警、醫院等部門,都稱3月份的時候沒接到過這樣的事故。

得兒從不去想小平言語的真假,他寧肯相信是和自己一樣,失憶了,或是記岔了。

“我不能讓他像我一樣遭罪。”而他自己,每天也就剛夠溫飽而已。

好心人請他們喫麪,得兒會把碗裏的肉挑給小平。

一有空,得兒就會去找小平,跟他聊天,買喫的喝的,“一個雞蛋灌餅倆人掰開了喫”。

慢慢地,小平開始跟得兒說話,像跟着家人一樣跟着他。

得兒晚上偷偷把小平帶回打工的地方,讓他玩自己的手機,一直到睡着。

白天拉貨的時候,他也讓小平跟着,卻不讓他幹任何活兒,“看着十多歲了,但太瘦小了”。而得兒也纔不到一米六的個子。

現在,在熱心志願者的幫助下,小平要離開去尋找家人。

得兒說,他雖有不捨,但還是希望小平能找到家,即使像他說的“家裏僅剩下一個爺爺”,“真找不到了,我還養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