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四年(1647年),北京城共65.9萬人,其中八旗近40萬,加上奴僕共48萬,到光緒年間,滿漢內外城分治界限雖已模糊,但內城人口67萬人中,漢人只有3.5萬。

  旗人不能從事農工商等職業,只能當官、當差或當兵,靠死工資過活,此外,每個成年男子給50畝地,算是上了份保險。

  這份“死工資”究竟有多少呢?按規定,親王工資最高,年薪一億兩白銀,當然,這只是說說而已,清中期政府年收入僅三四千萬兩,到末期也才七八千萬兩,還不夠養一個親王的。據記載,清代一品大員年薪是1.8萬兩,從九品小官是32兩,比御用銅匠收入還低。

  官小俸薄,不足自養,所以政府每月還要發糧食,兩者合稱“錢糧”。當時糧食多從南方漕運而來,路途遙遠,加上庫房週轉等弊端重重,下層官兵很難領到新糧,故有“旗人喫老米”的說法。考慮到收入微薄,難以維持體面,清中期後,除錢糧之外,略大點的官還會發“養廉銀”,一般是每年40兩。

  清代奉行的是標準的“小政府”政策,收入有限,卻要養活這麼多人,並非易事。隨着經濟發展,人們對收入要求水漲船高,到光緒時,普通步兵的工資已漲到每年17兩,外加20鬥米。“喫工資”隊伍日益龐大,成了沉重的負擔。此外,漕運自咸豐時便已不暢,糧食很難按時發放,只能折錢,進一步加大了財政壓力。

  爲應付財務危機,清末政府只好亂髮貨幣,引發了一輪又一輪通脹,導致銀貴錢賤,此外,拖欠工資的情況也經常發生。咸豐時期,普通軍人只能拿到六七成工資,其中一部分還是嚴重貶值的銅錢,甚至還有難以流通的鐵錢。這給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固然有指揮無方、武器落後、體制腐敗等原因,但與士兵工資低、飽受剋扣也有一定關係。

  “大鍋飯”毀掉了曾經戰鬥力極強的八旗軍隊。據清末駐華的俄羅斯武官記載,當時,這些終身制的軍人沒有統一的軍裝,缺乏必要的訓練,射擊時不會瞄準,缺乏紀律性,站崗時甚至將步槍交給看熱鬧的老百姓玩,自己則躲到一邊去曬太陽……

  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詔裁旗餉,最普通的旗兵每季發俸米一袋約155斤,月餉銀一兩。到清亡前夕,已有數十萬旗人淪爲饑民。

  

有趣,有料,有深度關注公衆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作者|吳鳴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