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谦是明代宗最重要的辅政之臣,“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夺皇位,并且软禁了明代宗,对于前朝功臣,特别是肱股之臣,得到好下场的并不多见,明英宗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皇位安稳,同时于谦的影响力太大,自己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篡位夺权,所以不杀于谦,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皇位、对于刚刚重新获得的皇权,都是一种威胁。也正是因为此,于谦必须要死,不仅是为了明英宗,也是为了明代宗。

于谦的那首《石灰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全天下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为什么明英宗还是杀掉了他?

于谦“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无论是为官还是为人都公正清廉,可谓是毫无黑点。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句话在很多场合就是用来专指于谦的。在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组织北京保卫战,打退瓦剌进攻,保住了明朝的江山,随后出任宰辅,辅助明代宗处理朝政、改革军制,让明朝逐渐从战败中恢复过来。

但是于谦也因个性刚直,招致不少人忌恨。在“夺门之变”后,遭到了诬陷,最终被复位的明英宗以谋反罪处死。

全天下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为什么明英宗还是杀掉了他?

于谦,就是这样在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的,但是所有人也都非常清楚,于谦必须死。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于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明朝英宗之后,地位非常的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北京保卫战的功绩,更重要的是突出于谦的功劳,就会削弱另一位北京保卫战最大贡献者的作用,他就是明代宗。

如果没有明代宗的鼎力支持,并且居中调度协调,于谦不可能打赢这场仗,并且明代宗在极有可能出现第二次“靖康之耻”的时候,选择临危受命,坚持抵抗,而不是逃走,本身就是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明代宗真的有这么大的功劳,再加上他在位八年,国家政局稳定,国力逐渐恢复与发展,明英宗“夺门之变”的复辟行为,就要被顶在谋权篡位的耻辱柱上了。所以为了政变的合法性,为了后世名声,于谦接下了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劳而名垂青史,而明代宗却成了默默之辈。也正是因为此,于谦必须要死,不仅是为了明英宗,也是为了明代宗。

全天下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为什么明英宗还是杀掉了他?

除此之外,明英宗杀于谦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明英宗的私愤。

在自己被俘,朝不保夕的时候,以于谦为首的朝中大臣没有想着按照瓦剌的条件,割地赔款,而是让自己的弟弟取而代之,然后组织北京保卫战全力抵抗,全然置他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如果保卫成功则可,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明朝的结局是又一个“靖康之耻”。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北京保卫战取胜,明朝的江山得以保留,而明英宗在瓦剌军营的坚毅表现不仅感动了朝臣,也感动了瓦剌,最后被放回了北京。但是,重获自由和安全的明英宗事后仔细想想不得不有所后怕,因而对于谦泄私愤也是在所难免。

全天下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为什么明英宗还是杀掉了他?

其二,是为了皇位的稳定。

于谦是明代宗最重要的辅政之臣,“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夺皇位,并且软禁了明代宗,对于前朝功臣,特别是肱股之臣,得到好下场的并不多见,明英宗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皇位安稳,同时于谦的影响力太大,自己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篡位夺权,所以不杀于谦,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皇位、对于刚刚重新获得的皇权,都是一种威胁。

全天下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为什么明英宗还是杀掉了他?

最终,明英宗借由石亨等的栽赃构陷,处死了于谦,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冤案。然而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继位,明宪宗马上为于谦平反昭雪,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著《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后世也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也已民族英雄的形象而名垂青史。

全天下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为什么明英宗还是杀掉了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