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與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同行,看到以下幾句話: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幾句話來自於儒家經典《大學》。我忽然悟道:這正是交易者應具備的素養!知道何種情形該離場,以此確定頭寸並管理風險,交易起來就更有信心,進而可靜下來安心思考權衡市場之多空因素,並終有所得。

在與客戶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投資公司都強調靜,辦公室裏也多佈置成能讓人“靜”下來的文化氛圍。其中,有一傢俬募基金公司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一進門,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禪與道的氣息,空氣中瀰漫着逍遙與自在。我喜歡這家公司辦公室的意境,尤其是牆上掛的三幅字畫令人印象深刻。

細細欣賞與品味其中一幅掛在牆上的“童子牧歸”畫,以及配詩“歸來偶過梅道下,春在枝頭已十分”,一種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油然而生,我聯想到了私募基金經理人遊刃有餘、悠然自得的投資境界,對投資者來說,這也許是人生中最曼妙的風景吧。

“歸來偶過梅道下,春在枝頭已十分”,改自唐朝無盡藏比丘尼的著名詩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首詩有着很深的禪理。有人這樣解釋其主題:世人都在心外求法,一顆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迷魂失魄,而禪師們卻可以不看、不聽、不說,當下就都在他心中了。也有人說,這首詩體現了禪宗的頓悟說。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春是喻指佛性,人們終日追尋,卻踏破芒鞋也找不到,費盡心機也茫然無所悟。“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意思是某個偶然時刻,內心清淨澄明,忽然間徹悟佛性。譬如做學問,百思不得其解,忽然靈光一閃,就有了解決之道。正如孟子所說“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細思量,有時候我們真是捨近求遠、舍易求難啊!

期貨投資者大都有“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這般迷茫找不到方法的階段,其間,投資者需要耐心,需要堅持,需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然後有一天或忽然悟道,豁然開朗,“春在枝頭已十分”。悟道如此,交易業績的獲得也是如此,可能較長時間突破不了,但忽然一下子就上去了。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源自《道德經》第十六章,其後還跟有“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什麼意思呢?即讓心境空明寧靜,致虛至極,守靜至深,不爲雜念所亂,不爲外物所惑。有了這樣的修養功夫,即使萬物並作,紛紜複雜,也能看到它們歸複本根。……懂得自然規律叫做明哲。不懂規律,輕舉妄動,就會帶來災殃……

上述這傢俬募基金的負責人很有體會地告訴我:做交易需要“靜”。行情變化多端,靜下心來有利於看清走勢,才能不妄動、不妄爲,進而增加贏錢的概率,減少輸錢的可能。

《大學》也強調了“靜”的重要性: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定、靜、安、慮、得”,尤其是“靜安慮得”,正是一個交易者所需要具備的素質。

交易需要自我管理。有人問:價值投資的奧祕是什麼?巴菲特說:“獨立思考和內心的平靜。”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唐朝布袋和尚有詩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手把青秧插滿田”,意思是農夫插秧時,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插滿了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意思是低下頭看到倒映在水田裏的天空。有人這樣解釋其寓意:要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心地清淨方爲道”,意思是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慾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退步原來是向前”,意思是農夫插秧,是邊插邊後退的,正因爲他能夠後退,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退步”,正是向前。

做交易,需要投資者心地清淨,不能心浮氣躁;要敬畏市場,低下頭來做好交易前的準備工作。此外,也不能一味地往前直衝,退出觀望也是一種交易策略。古人講,“打魚不在急灘上,退後一步自然寬”。兵家也說,一次良好的撤退,要和一次偉大的勝利一樣受到獎賞。

這傢俬募基金股票做得非常牛,因爲業績好,多年來找其做股票的人很多。我不知道這位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因爲對禪與道參悟得深而提高了股票交易水平,還是對股票市場理解得透而更喜歡禪與道,但我認識的投資高手中確有幾位對包括禪與道在內的國學特別喜愛。

我的一位朋友,稱得上是期貨界的國學大師,我曾寫文章專門介紹過他,他也經常跟我分享禪、佛、道等思想。他告訴我要好好學、好好參,真正的投資智慧在國學當中,一旦悟得永遠受用。《莊子》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做期貨投資,最好的境界我想應該是,行情來了就做,沒行情時就休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滿意得。

期贏家

羅賓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