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歷史愛好者,我最討厭兩種人,一種是馬鐙黨,一種就是姓氏黨。

馬鐙黨能在所有出現馬的歷史紀錄片裏刷馬鐙,來顯示自己對歷史細節的瞭解。馬鐙黨雖然煩人,但畢竟還是正確的。而姓氏黨,根據對先秦姓和氏的片面瞭解,就彷彿掌握了宇宙真理一般。

首先,在講秦趙貴族姓氏之前,先普及一點,雖然上古時期中國的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但春秋戰國以來,姓和氏開始逐漸合流,界限也逐漸模糊,到戰國後期,姓氏就不再作嚴格區分。

也就是說,以前的人,有姓有氏,姓表血緣,氏表屬地,男稱氏女稱姓,涇渭分明。而春秋開始,姓和氏開始逐步合流,到了秦漢,基本上統稱姓氏——秦漢以後的姓氏,有的是來源於先祖的姓,有的是來源於先祖的氏,有的是來源於先祖的官職或封地或身份,不一而足。

秦漢以後完全合流的姓氏是沒有什麼爭議的,上古時期嚴格區分的姓和氏的稱呼也是沒有爭議的,但春秋戰國過渡時期的姓氏觀念是混亂的,尤其是戰國後期——有的依舊姓氏嚴格分明,有的姓和氏合流成一個姓氏,有的有姓有氏但卻選擇了其他稱謂作爲姓氏,有的姓氏可以有很多稱呼方式,男稱氏女稱姓的觀念也早已不再那麼嚴格……

姓氏說白了,就是讓人能夠區分出來誰是誰。

舉個例子,商鞅,在魏國時叫公孫鞅,公孫就是他的身份。到了秦國之後叫衛鞅,因爲他不是人家秦國的公孫,公孫已經不能把他區分出來了,衛是他的籍貫,秦國的衛人畢竟還是少的,一說衛鞅誰都知道是他。再後來被稱爲商鞅,商是他的封地,這個區分度比他的籍貫更有效,所以後世習慣叫他商鞅。並不是說商鞅他自己把自己的氏改來改去,而是別人爲了更恰當、有效地稱呼他而改變稱呼的。

再舉個例子,屈原,和楚王同姓,他也可以叫羋原。然而,在楚國朝廷上,你要是叫一聲羋大夫,估計一半人都要答應了——大家都是羋姓貴族,您這是叫誰呢!所以,屈原在楚國肯定是叫屈原而很少叫羋原。

司馬遷的《史記》中,姓氏其實已經不分明瞭。大家要注意,劉邦和秦始皇年紀差不多,司馬遷距離秦統一六國也就幾十年時間,司馬遷也見過很多戰國時期的老人。司馬遷時期姓氏基本上已經沒什麼區分,你不能說,距司馬遷只有幾十年的戰國末期姓和氏還嚴格區分。所以,說秦始皇到底稱姓還是稱氏,就不要拿着上古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來硬套了。

對於戰國晚期,無論男女,無論稱姓還是稱氏還是以封地籍貫爲姓氏,都是對的。也就是,秦始皇叫秦政、趙政、嬴政都不算錯。

把姓氏問題說清了,再說秦趙兩家的淵源。我主要以史記的記載爲主。

秦趙兩家的遠祖是帝高陽一族,也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一族是秦趙先人的母族,秦趙先人的父族可能比較卑微,所以他們攀母族高陽一族爲遠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古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

然後秦趙先祖一脈傳承,從高陽氏的女子女修開始,女修-大業-大費,大費由於輔佐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舜賜姓嬴。所以,秦趙兩族都姓嬴,這是沒有爭議和問題的。

中間略去幾代秦趙共同先祖,一直到蜚廉(蜚廉是秦趙最後的共同先祖)。

他和他的兒子惡來革,都是商紂王的臣下,蜚廉跑得快,惡來革力氣大,父子二人爲商紂王幹活。武王伐紂之後蜚廉在外出差,他殺了惡來革。蜚廉回來後商已經亡了,武王也沒有殺他,他也沒造反。

這段歷史很重要,秦趙先祖嬴姓一族是商人,秦國後來很多禮法都還保留着商代的特徵。比如,周人是沒有活人殉葬制度的,而《詩經·秦風·黃鳥》裏面記載,直到秦穆公時期,秦依舊有活人殉葬的制度,這一點就是繼承商代禮法的。

蜚廉的兩個兒子,惡來革和季勝,分別是秦和趙的先祖。由於惡來革死的早,加上季勝的兒子孟增受到周成王寵幸,所以季勝這一支逐漸顯赫起來。

季勝-孟增-衡父-造父

造父善於駕車,他曾給周穆王駕車平叛,所以受封到趙地,所以季勝這一支爲趙氏。

而惡來這一支呢,由於惡來是被殺的商臣,所以這一支並不顯赫。等造父封趙之後,惡來的後人就一直跟着造父這一支混,也在趙地,所以也爲趙氏。

注意,人家季勝這一支是正兒八經被封在趙地的,而惡來這一支,只是因爲混得不怎麼樣,所以跟着人家季勝這支混而已。

所以,人家季勝一族是真趙家人,而惡來革一族只是跟着人家混的同族遠房窮親戚——等到造父封趙時,兩支早就離共同祖先蜚廉好幾代了。

季勝一族作爲正兒八經、根正苗紅的趙家人,當然稱自己爲趙氏。一般說起來趙人,公認的也就是季勝一族。自造父之後,季勝這一支一直跟在周天子身邊,直到周幽王時期,由於周幽王無道,季勝後人叔帶離開周王室去侍奉晉文侯,成爲晉國上卿。再往後就是趙魏韓三家分晉的故事了,不多說了。

惡來革-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

再看惡來革這一支,傳到大駱,大駱有一個庶出的兒子叫非子,他擅長養馬,得到周孝王寵幸,周孝王想讓他作爲大駱的嫡嗣。大駱的老丈人申侯就有意見了,他到周孝王那裏抗議。周孝王就沒有廢除他的親外孫的嫡嗣身份。但周孝王太喜歡非子了,他說,想當年虞舜時期,柏翳(就是大費)就爲舜主管畜牧,因此被賜嬴姓。現在非子又爲我主管畜牧,那就讓他接管嬴姓的宗祀吧。以後非子的後人就世世代代爲我養馬。孝王封非子在秦地,非子號秦嬴。

所以,對於秦人而言,非子纔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祖先。這裏注意,《史記》的原文是,“使復繼贏氏祀”,這裏有個“復”字,顯然相當於又賜了一遍嬴姓。

所以,對於趙人而言,他們的姓來源於上古虞舜時期的柏翳(大費);而氏來源於近代周穆王時期的造父,當然是趙氏比嬴姓顯赫,他們更願意強調自己是趙氏,周人也更習慣稱他們爲趙人。

對於秦人而言,趙氏是跟着遠房親戚的氏;嬴姓是周孝王“使復繼嬴氏祀”。所以秦人更願意強調自己是嬴姓秦人,而非趙氏。秦作爲真正的封地,當然可以稱秦氏。非子的兒子就稱秦侯,秦侯的孫子稱秦仲。

也就是說,雖說秦趙同源,但秦人第一個祖先是非子(秦嬴),趙人第一個祖先是造父,距離他們共同的祖先蜚廉早就好多代了。對於趙人而言,他們這一族的形成源於造父封趙,所以“趙”對於他們更重要;對於秦人而言,他們這一族的形成源於非子封秦賜嬴,所以“嬴”和“秦”對他們更重要。

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戰國時期的姓氏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嚴格了,很多時候純粹是用來讓別人分辨誰是誰的。“趙”對於趙人的身份區分很重要,所以趙人爲趙氏;“趙”對於秦人的身份而言沒有那麼重要,所以秦人稱“秦”或“嬴”。

用今人的姓氏觀念來看待上古時期的姓和氏是不妥的,但同樣,用上古時期嚴格分明的姓氏觀念來看待戰國晚期逐漸合流的姓氏也是不妥的。

所以,秦始皇到底叫嬴政、趙政還是秦政?到底應該稱姓還是稱氏?在姓氏合流的戰國末期,嬴政、趙政和秦政其實都可以。甚至你說呂政,大家也知道是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