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爲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爲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爲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爲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爲“九流”之一。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代表人物: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秦始皇,李斯,桑弘羊,

代表作:《隋書·經籍志》列出的法家經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書》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韓非子》二十卷、《新書》三卷、《正論》六卷、《法論》十卷、《政論》五卷、《阮子正論》、《世要論》十二卷、《陳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難論》五卷等。

儒家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

漢武帝爲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爲已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爲"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爲無不爲”的道德理論,標誌着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道家以“道”爲核心,認爲天道無爲、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爲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人物:黃帝、老子、列子、莊子、管子

代表作:《道德經》、《道家易學》、《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 《六韜》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黃帝內經》、《易傳》、《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說話之道)、《鬻子》、《鬼谷子》、《恆先》、《彭祖》、《太公》、《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孫子兵法》、《守白論》、《楚辭》、《鶡冠子》、《屍子》、《行氣玉佩銘》、《關尹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引書》、《脈書》、《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太玄經》、《論衡》、《靈憲》、《張河間集》、《道家易》、《守弱學》、《世說新語》、《苻子》、《天文大象賦》、《劉子》、《步天歌》、《乙巳佔》、《李白全集》、《元次山集》、《化書》、《玄真子》 、《無能子》、《千金方》、《伯牙琴》、《逍遙詠二百首》、《易龍圖序》、《皇極經世書》、《東坡易傳》、《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郁離子》、《傅山全書》、《各晉魏玄學著作》、《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道藏》等等。

墨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爲“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墨子》《胡非子》《隨巢子》《我子》《田俅子》《尹佚》。

名家

名家之所以被稱爲“名家”,就是因爲他們同樣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爲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後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係問題,展開論辯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

代表作:《鄧析》

陰陽家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華夏民族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律學和醫藥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代表人物:鄒衍

代表作: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佚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縱橫家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爲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爲縱,西與東連爲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

代表作:《鬼谷子》《蘇子》《張子》

雜家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爲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的特點是“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是以道爲本集合衆說,兼收幷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爲一家。

代表人物:屍佼、呂不韋

代表作:《呂氏春秋》《淮南王》《屍子》

農家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爲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

代表人物 :許行

代表作:《神農》《野老》

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

代表人物:虞初

代表作:《伊尹說》《虞初周說》《週考》

兵家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的精華。諸子百家之一。關於兵家的起源,有人認爲兵家源自道家;有人認爲兵家源自法家。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爲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代表人物:孫武、司馬穰苴、孫臏、吳起、尉繚、趙奢、白起

代表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握奇經》

醫家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代表人物:扁鵲

代表作:《內經》《外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