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目前,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佔據超過九成的市場份額,但其交易清算均不通過人民銀行的清算系統,打破了原先清算的“四方模式”(卡組織、髮卡行、收單機構、商戶),同時衍生出了一個非常混亂的清算格局。因此,對第三方平臺來說,接入合法清算平臺(例如網聯、銀聯)已成必然。不過,這次銀聯先於網聯“收編”微信、支付寶,究竟是什麼邏輯?以及有什麼影響?


本文轉載自界面,作者:移動支付網。


首先先看幾張圖,光看標題就覺得很驚悚。據移動支付網瞭解,這是銀聯某個培訓會上介紹的內容之一,具體講述了關於微信、支付寶的收單業務接入銀聯的具體流程。這背後的邏輯到底是江湖一笑泯去恩仇還是魑魅魍魎各懷鬼胎,是愛還是責任呢?



方案整體邏輯架構


從資料來看,微信、支付寶接入銀聯後,收單機構和微信、支付寶間的消費聯繫被切斷,它們之間的商戶進件和交易將交由銀聯來處理。而銀聯背後則通過人民銀行大額系統進行資金清算,彰顯了這一模式在政策上的合法性。


此外,銀聯對聯機交易,比如商戶進件、被掃交易、主掃交易等做了詳細說明,這裏不作展開。


這事還得從清算說起


說到清算,“四方模式”(卡組織、髮卡行、收單機構、商戶)是其中最爲關鍵的特徵,也是中國銀聯、Visa等清算組織一直堅持的核心思想。由清算組織搭建起來的平臺一邊連接髮卡銀行和持卡人,另一邊連接收單機構和各類商戶。搭建平臺者提供技術標準和轉接清算服務,將市場各方連接起來,完成支付服務。


但衆所周知的是,後來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爲首、繞過銀聯的“直連模式”對“四方模式”帶來越來越大的挑戰。在“直連模式”中,支付機構承擔了事實的轉接清算角色,並且隨着二維碼支付對線下市場的侵蝕,這種挑戰已升級成了全方位的、深入的支付戰爭。看似牢固的“四方模式”爲何輕易被破,國內清算巨頭銀聯和快捷支付發明者支付寶間又有過哪些故事,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事實上直連的興起除了讓財付通、支付寶成爲客觀上的清算角色外,還衍生出了更多樣的清算模式。在“直連模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大支付機構挾用戶,擁有議價能力更強,而中小支付機構則反之。


但是市場上支付機構衆多,彙集整合起來依然有利可爲。有的銀行就順理成立清算中心來做這些事,比如民生廈門清算中心。從銀監會廈門監管局網站2016年4月29日發佈的信息來看,該中心功能定位就是通過建立完善“互聯網+”平臺,爲金融企業提供本外幣、境內外、線上線下的支付清算綜合服務。


去年11月,曾有消息傳出該清算中心已經關閉所有支付公司的通道業務,總行上收所有通道接受整改,不過也有民生銀行相關人士對該信息進行了否認。總之目前中國的清算格局很亂,不亞於娛樂圈。



歸根結底,銀行和支付機構,銀行和銀行,支付機構和支付機構之間互相連接,都屬於在跨法人機構清算的範圍裏,必須交由清算組織處理。而清算資質,不是什麼機構都具備的。“直連”的壯大給監管帶來了麻煩,於是人民銀行出於安全的考慮,決定成立網聯以切斷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讓第三方支付回到“四方模式”的懷抱。


網聯未動銀聯先下手


去年年底,人民銀行發佈296號文,明確規定了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網聯、銀聯則都算是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


截至3月2日,網聯清算平臺已接入近340家銀行以及近100家支付機構,正有序完成6月30日“斷直連”的任務。而在今年1月29日,中國銀聯正式宣佈,新一代銀聯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臺正式向各類成員機構全面開展大規模的各類業務承載服務。


據銀聯官方此前消息,銀聯的新一代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臺已與包括17家全國性重點商業銀行、180餘家區域銀行在內的主要商業銀行完成聯網,與包括十餘家主要支付機構在內的上百家成員機構達成合作共識,其中70餘家機構已經完成平臺對接或正在開展對接工作。


儘管銀聯方面並沒有透露主要銀行和支付機構的名單,但也不禁引人猜想,這支付機構裏面是否包括財付通和支付寶?隨着銀聯正式對外介紹微信、支付寶接入銀聯方案,這個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爲了滿足296號文的時間要求,銀聯按照讓微信、支付寶、收單機構少改動的原則,將延用微信、支付寶的現有接口和對賬文件格式。


談談影響


對微信、支付寶而言,從人民銀行“下旨”開始,“直連模式”便隨之進入安樂死階段。接下來便是數着日子,等待相關清算方的呼喚


對銀聯來說,根據此次的改造方案改造完成後,收單機構即可通過銀聯來合法轉接清算微信、支付寶的條碼支付交易。銀聯則可一邊迴歸最熟悉的角色,一邊積極推動自身支付工具的建設,繼續向微信、支付寶發起挑戰。而儘早出臺相關方案,更有利於銀聯面對以後可能出現的競爭。


對網聯來說,儘管誕生時和銀聯一樣,都帶有一定“自上而下”的色彩,但二者的本質都仍是公司。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無處不在,更何況是同處清算領域的銀聯和網聯。無論雙方如何強調“一切爲了行業健康發展”,一定程度的競爭都無可迴避。


在此前網聯平臺全業務功能交流會上,網聯總裁董俊峯介紹了網聯在全功能覆蓋方面,除了已支持協議支付、網關支付等5大項基本功能外,也實現了條碼支付等相關業務功能,只是尚無具體接入方案。


但就目前來看,銀聯和網聯都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和剋制。銀聯出臺的方案仍是屬於它最熟悉的“線下”範疇,線上業務仍在網聯計劃之內。而這種默契會否一直保持,未來又是否有新的清算機構加入都是未知之數。


對銀行......好像在這個模式中沒看到銀行。從銀聯方案中可看出“新四方”分別是銀聯、商戶、收單以及微信/支付寶。微信、支付寶儼然成爲了最大的“髮卡方”,而銀行要麼退至它們背後,要麼化身收單進場。相比於“三方模式”,銀行在其中的參與感和優勢被進一步削弱。


至於聚合支付商,在“新四方模式”中除了打打下手,已難有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