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是寒食節,在這一天禁菸火,只喫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是爲了紀念一位忠臣——介子推,那麼這樣一個以飲食習慣來命名的節日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還得從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開始說起。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爲太子,於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最開始重耳在出逃時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經常衣衫襤褸、飢寒交迫。據史料記載,有一年在逃到衛國途中,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農夫不但不給他糧食,反用土塊當成飯嘲笑了他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爲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喫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可到後來他卻忘了今日介子推對他的這份忠心。

後來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其他人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爲天意,介子推卻認爲忠君的行爲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爲恥辱,狐偃等認爲晉文公的成功與自己有很大關係,只有介子推認爲接受這樣的賞賜跟盜取別人的錢財一般,但他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除了這些跟隨晉文公逃亡的大臣們,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爲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因爲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爲他打抱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將這首詩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回介子推回來獎賞,卻發現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一時間找不到介子推的住所。有小人推薦其用火攻的方式逼出介子推,於是晉文公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始終沒有出現,在火燒完後,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卻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好奇心驅使他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深感悔恨,於是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爲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

介子推作爲春秋貴族,其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爲迂腐,然而卻體現了正道之義。介子推的行爲並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後世儒家評價必爲“忠君之典範”,而成爲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他的這種愛國忠君之情懷,值得後人去傳承。寒食節,你瞭解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