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伊斯兰国”的斗争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全球反恐最终胜利在于去极端化

当地时间2019年3月23日,叙利亚代尔祖尔省,“叙利亚民主力量”的成员庆祝战胜“伊斯兰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斗争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许,真刀实枪的大规模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但是,铲除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思想根源的斗争却远未结束,而全球反恐斗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去极端化。

极端主义从中东向全球外溢

“9·11”事件以来,先是“基地”组织、接着是“伊斯兰国”成为发动全球恐怖袭击攻势的领头羊。他们手中的重要武器,便是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他们宣称,“圣战”是清除“邪恶异教徒”的重要手段,而每一个“圣战者”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段去赢得真主的愉悦,“在进入天堂时受到欢迎”。许多新生的极端组织和“独狼”是自发产生的,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便是极端主义意识形态。

反恐专家就此指出,意识形态在恐怖组织招募和训练新成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动乱、叙利亚战乱、也门内战、巴以冲突等事件中,大批无辜百姓伤亡,使广大受害民众对美国及其盟友的仇恨大大加深,为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伊斯兰国”“基地”等组织更将极端主义发展到了有理论体系、有组织机制、甚至建立“国家”这样空前强化的程度。

令人不安的是,在“伊斯兰国”被击溃的形势下,新一波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狂潮正从中东向全球外溢和扩散。从世界各地来到中东进行“圣战”的人员纷纷回流,对各国的安全和稳定形成严重威胁。

在中亚、非洲和东南亚,伊扎布特、“东突”伊斯兰运动、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伊斯兰祈祷团、阿布萨耶夫等恐怖组织由于中东回流人员的加入再次活跃起来。正因为此,各国都采取措施向这些“回流人员”关上大门,如欧洲各国就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将“伊斯兰国”被俘人员送回去的要求,甚至取消了其中一些人的国籍。

然而,极端主义思想却是难以被关在门外的,它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全球各地。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实际上就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

近年来的一系列事态发展表明,就像不能将恐怖主义与某一国家、宗教或民族挂钩一样,极端主义也是跨国家、跨宗教、跨民族的。

例如,白人至上主义、极右翼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的狂热信奉者近年来也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最近一个例子就是崇尚“白人至上”的澳大利亚极右翼分子布雷顿·塔伦特前不久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枪杀了至少50人。此人在社交媒体上声称,他发动袭击的目的是报复“入侵白人家园”的非白人“侵略者”。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极端思潮泛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密切相关。布雷顿·塔伦特就直截了当地说,他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因为特朗普是“重新定义白人身份和使命的一种象征。”美国伊斯兰社团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要对美国的反穆斯林、反黑人、反犹太思潮上升负责。

需要提一下的是,近年来频频露头的“生态恐怖主义”组织也具有越来越强烈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如在欧美均有分支的极端组织“地球解放阵线”,就打着“保护生态”“解放地球”的旗号破坏研究设施,焚毁楼盘,甚至攻击文化体育盛会。还有“动物解放阵线”和反堕胎组织,也有极端分子在其中煽风点火。

互联网助推极端主义的传播

2001年以来,“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建立的网站几乎以每天两个的速度增长。根据美国陆军首席信息官鲍特尔将军2007年的统计,极端、恐怖组织当时已经创建了5000多个网站。他认为,极端分子正“将战争从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空间”。专家估计,最近十多年来这样的网站又增加了数倍。

令人不安的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恐怖、极端组织的新训练营地。“独狼”们也许没有去过叙利亚和伊拉克,却从极端组织建立的网站上受到直接煽动和教唆。人们还可以在网上学到如何制造炸弹、怎么发动生化攻击。目前,各类极端组织培训与管理的网络化手段日渐先进,有些组织已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模拟实弹演习,甚至通过远程培训来传授技术。

恐怖、极端组织还通过网络宣传来扩大队伍。由于被极端分子的网站洗脑,美国少女穆萨纳2014年逃离家园到叙利亚加入到“伊斯兰国”。英国19岁女孩贝卡姆2015年也离家出走,到叙利亚成为“圣战新娘”。

各国采取形式多样的去极端化措施

目前,国际社会日益重视极端主义思想的严重危害,各国纷纷采取各种形式的去极端化措施。

法国为严防极端分子回流作乱,在全国各大区设立了去极端化中心;英国与伊斯兰国家合作,培训了一批伊斯兰神职人员参与去极端化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计划在5年内投入19亿英镑,用于打击网络恐怖活动;德国在中学推广连环画《安迪》,对引导青少年认清极端主义的本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美国推行“社区矫正”措施,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帮助社区内的年轻人、特别是新移民去除极端主义思想,也已初见成效。

作为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笔者介绍一下文明联盟关于去极端化的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不同宗教、民族、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对各种宗教的“容忍底线”和“敏感话题”进行梳理;其次,要重视研究极端主义思潮的心理因素,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一些民族传统和宗教思想被极端分子利用;第三要采取措施防止极端主义思潮影响青少年和新移民。此外,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要促进不同文明的沟通和对话,切忌误导公众和传播谣言,以避免不同文明、宗教、民族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军事行动、特别是狂轰滥炸不可能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想,反恐斗争和去极端化既是一场武器的较量,也是一场意识形态斗争。在这样一场斗争中,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有“软实力”,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综合治理,实现标本兼治,消除极端思想产生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毒瘤。

来源:文汇报

马玉飞:宗教极端主义的由来 “去极端化”系列之十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