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有個關於規則的問題想請教一下您,我前幾天帶孩子去玩,樂園的介紹上寫明瞭不能帶食物,我怕等待時間過長,孩子鬧,就讓她口袋裏裝了2顆奶酪。

進園的時候,小朋友一直不安,說自己口袋裝了喫的怎麼辦。但是檢查的時候,我們後面排隊的家長,包裏塞了好多零食,安檢人員也只是提醒說她帶的太多,那個家長一直在說好話,並且表示已經喫了好多了,希望能通融下。安檢人員也沒再說什麼,放行了。我家孩子一下子就放鬆了,還和我說,早知道,我也把薯片帶上了。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遵守規則的人反倒喫虧了?下次呢?還需要老老實實地去遵守它嗎?孩子會不會覺得,可以投機取巧,沒必要遵守啊?

——家長問

爲什麼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存在呢,就是爲了創造和諧,每個人都需要去平衡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這個標準我們會建議家長儘可能地借鑑社會公認的一些規則,比如打人是不對的,公共場合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孩子們也會在內心形成這樣一種規則。

在這個問題中,家長很認真地遵守規則,孩子也儘可能地約束自己的行爲,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很難的。可是事實上,有些人打破了規則,外在規則就失衡了,有人遵守,有人不遵守。

但是孩子內在的規則是平衡的,就像我們平時說的,別人違反規則,我們不管,我們管理好我們自己就行,這樣孩子就可以很淡定地處理外在的矛盾,自己不會慌。恰恰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說,你看別人都違反了,我們也可以照做的話,就打破了孩子自己建立起的內在平衡,孩子會因爲他破壞了自己建立起的規則而非常矛盾和痛苦,當規則被破壞時,他的內心是翻滾的,因爲他的規則被破壞了。

遵守規則,達到內心的平衡,孩子就順利完成了一次社交。作爲家長,我們此時更應該引導孩子堅守規則,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如何投機取巧,可以在這一次的活動中獲取些本不該有的利益,否則孩子也會把重點放在這裏。今後讀書,可能他就不會把內心平衡的重點放在如何努力學習考取好的成績,而是放在如何走捷徑、投機取巧地完成作業。他所有的成就感來自於破壞規則達到內心的平衡,很顯然,投機取巧在這個時候,沒有幫助這個孩子獲取更多的社會認可的能力,而變成了他自己獨樂享受的體驗。

爲什麼這個媽媽看到這個事情會不舒服,也有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會很憤怒,是因爲無助感產生後的失衡——他人破壞了規則,打破了平衡,自己的無助感產生的憤怒,就會朝向這些破壞規則的人,以此來達到內心秩序感的平衡。

成人做很多事情都是爲了找到內在的平衡感,外在纔會產生某些情緒和一系列的舉動。所以還是建議爸爸媽媽們,更多地在意孩子們的內心感受,維持內在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建立孩子們自我管理的能力。處理好自己的內心衝突,讓自己變成一個和諧的人,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也會覺得耳順、眼順,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有更高的情商來解決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