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会碰到瓶颈期。有时候在瓶颈期的泥潭里挣扎,会觉得无比绝望,似乎看不到尽头。

几百年前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也碰到了这个难题。他困惑地向自己的老师询问:“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呢?”

这一定不是来如此问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总希望能够尽快地掌握与理解知识,并求进一步的提高。面对这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阳明先生是这样回答的:“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做学问要有个根本,必须在这个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

曾经有仙家用婴儿来做比喻,比喻很贴切。婴儿在母腹中时,只是一团纯洁的精气,甚至还不能称为是个人,又能有什么知识呢?出生后,才开始啼哭,不久又能展现笑意。这是对人普遍的表达。再后来,能够认识他的父母兄弟了,这是对个体的体认。认知上的东西渐渐清晰之后,又有了体能上的变化,渐渐地能站立行走、拿东西、背东西了。到最后,世界上基本的事情都能够胜任。

阳明先生引用婴儿的比喻,非常通俗易懂。因此学问若想有所长进,应具备两种精神。一是最基本的立志。立志当然要高远,但是他的基础却是最基本的性情。这个性情,便是人的本原。二则是循序渐进,学会修炼和等待。圣贤之人能使天地安宁,万物生长,这也是一步步修身养性而成的。浅陋的后儒见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想在刚开始就把一切学到,又哪里会有这样简单的道理呢?

“盈科而进”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朝下倾泻,昼夜不停,低洼之处被注满后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进海洋。这同样强调了用形象的比喻强调了做学问的两个方面:本原与过程,立志与修炼。泉水若没有本源,便无法畅流;若不坚持向前奔流,那么会永远停留在低洼之处,无法前进。

立志与修炼又像树的生长。志是那粒种子,没有种子,便无法生根发芽。修炼的过程则是培育,当种子生根发芽,也就有了成长的空间。当大树渐渐长出枝干与树荫,又何愁不开花结果呢?有了困惑,若是怀着向上的进取之心,学会积累与循序渐进,也会走向高远之志。

哪里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不过我们终究不怕洼地的幽深,如水流一般源源不断地将它填满,然后破之而出,奔涌向更远的前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