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淡季到來,不少紡織老闆庫存壓力變大,急需資金維持正常運轉。這種時候,如果不提高警惕,很容易讓不法分子有機可趁。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紡織交易中的幾種常見詐騙手段,希望大家引以爲戒,不要輕信他人。

1:借雞生蛋

案例:經濟能力一般的莫某,虛構了名爲“山東濟南某布業有限公司”,並自稱該公司董事長。不久後,他與紹興市某紡織印花有限公司老闆梁某口頭約定,以1.2元/米的價格購買梁某所生產的印花紙,並約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梁某看到莫某的名片後,便同意與其建立業務關係。可貨物發出後,莫某一直以“生意做大,資金不夠”爲由,始終不提支付貨款的事。一年之後,莫某仍未支付貨款。梁某隻能報警,才得知莫某的這家公司完全是子虛烏有。

其實,莫某還採取同樣的手段,騙取另外兩家紡織公司的貨物,價值18萬元。由於莫某的公司屬虛構,這也給公安破案帶來一定的難度。

點評:騙子名片上的公司純粹虛構,無工商營業執照、無註冊租金、無生產設備,但一般會租賃一間寫字樓(或公寓套房)裝裝門面。當然,也有些騙子連自己的身份信息也是虛構的。他們從受害單位騙來貨物後,大多及時轉手賣掉,待騙得幾筆之後,最終逃之夭夭。

2:虛張聲勢

案例:裘某曾是紹興某紡織服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但該公司規模很小,業務難以開展。後來,爲了拓展業務,裘某對外宣稱公司業務量很大,每月要進好幾十萬棉布,而且是要長期合作,並以支付部分貨款爲幌子,與多家紡織生產企業建立起業務往來。

而這些紡織生產企業,看到裘某有廠房、營業執照,於是信以爲真,紛紛將自己的坯布賣給裘某。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他先後採購了446萬元各類坯布,後轉售給他人,所得貨款部分支付給受害單位,但大部分供自己揮霍一空。

點評:公司很正規,不僅在工商部門登記,且會租賃廠房、添置機器設備,有的甚至招聘幾名工人在車間生產,這樣容易讓人產生信任感。表面看看很正規,但背地裏,他們爲了進一步騙取對方信任,還有的虛假誇大宣傳自己的經濟實力,以僞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虛假的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等作擔保,從而釣到更大的魚。

3:舍小區大

案例:2004年,陳某和他人合夥成立無錫市某紡織品有限公司,但該公司由陳某實際經營。2008年,陳某從香港地區一家企業獲得出口訂單權。自此,陳某開始與紹興一些企業做生意,但起初都是小單子,貨物量不大。

時間長了,陳某與一些紡織企業的交往越來越深。後來,陳某一次性從某紡織廠購買了700萬元的搖粒絨,並借來50萬元用來支付定金。陳某提走貨物後,發往相應單位加工,且陸續收到了加工費,但她仍不按合同要求支付紹興這家紡織廠的貨款。

雖然多番催討,陳某以各種理由搪塞,到後來,陳某關閉通訊工具、搬走公司、遣散公司員工後躲藏隱匿,最終造成紹興這家公司220餘萬元的損失。

點評:這一招數,其實就是常說的“舍小取大”。騙子本沒有實際履行能力,其往往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使對方當事人相信其履約能力和誠意,進而與之簽訂標的額更大的合同,待詐騙到大量財物後即銷聲匿跡。

4:裏應外合

案例:2009年,陳某註冊成立了紹興縣某紡織品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爲人民幣50萬元,雖然有了公司,但陳某的業務開展甚少。

不久之後,陳某認識了紹興某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業務員汪某,兩人臭味相投,由汪某將自己所在公司的布匹銷售給陳某的公司,並尋找下家將這些布匹賣掉,但貨款一直不肯支付給公司。最後,兩人共騙取價值205萬餘元的貨物。

點評:所謂“家賊”難防,一些紡織企業因公司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給一些員工動歪腦筋提供了機會。而這種裏應外合的手段,也讓公司難以招架。因此,對於紡織企業自身來說,對於員工管理不能過於放任,應建立層層把關制。

防騙小貼士:

“不欠賬不做生意”,在紡織行業中,有這麼一種說法,大概是“你要是想一手交貨,一手立即付清全部貨款,那你可能就永遠不會有生意上門”。

正是這樣的商業心態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做起了名爲生意實爲詐騙的勾當。但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不僅僅是新入行者,一些從業已久的人士,也時不時被騙。在他們看來,生意想做大,就要有點冒險精神,因此拖欠貨款的現象成爲常態。

企業應加強風險防範管理,不法分子詐騙的對象往往是管理能力較薄弱、防範意識不高的企業,被害單位的合同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不強,對合同的審覈不到位,甚至並不簽訂書面合同,這讓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機。

因此,對於不熟悉的交易對象,企業可以充分運用擔保手段,採用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等擔保方法,較大程度地降低合同的風險,同時定期對業務人員進行培訓,增強防範意識。

對於初次交易的對象,要審查簽訂合同的主體是否合法,通過工商登記查詢或同行業人員的諮詢,瞭解合同主體的情況,不能急於做成生意而疏於防範,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虛假身份和單位行騙。

而且要特別注意交易過程中的反常現象,對於幾次交易後突然增加交易量、交付款項時間拖延、頻繁變更聯繫方式等等,就需要引起特別的注意。

今年生意本就難做,紡織人遇到類似事件的時候要多長個心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