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權威鋼琴家研究、理解作品透徹,能在個性發展基礎上把握作曲家不同時期作品的精神,好的音樂會(包括自己在彈奏作品以及其他鋼琴或交響樂、歌劇、音樂會)或好的鋼琴大師的演奏錄音,在音樂形象的刻畫,音樂意境的表現,音樂風格的把握,技術、技巧與藝術內容關係的處理等方面,都具有某種典範的作用。鋼琴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認識一首作品僅從文字資料、分析樂曲結構入手,那只是一個開始。

具有較高程度的鋼琴學生如何認識作品

導讀:許多學琴年限較長或雖學琴年限不長但已具有較高鋼琴程度的廣大業餘學琴者和部分專業學琴者,在彈奏一首新作品時,不知從哪裏着手。針對這一點,本人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較好地認識作品,通過各種途徑理解作品,然後再有步驟、有計劃地練習作品、研究作品,直到彈好一首作品)。

如何認識作品,對不同程度、不同年齡、不同天資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學琴年限較長或雖學琴年限不長但已具有較高鋼琴程度的廣大業餘學琴者和部分專業學琴者來說,在彈奏一首新作品前必須較好地認識作品,然後再有步驟、有計劃地練習作品、研究作品,直到彈好一首作品。認識作品的途徑很多,對於正在學習的學生可從三方面入手認識作品。

1

瞭解作家、作品的文化歷史背景

著名的俄羅斯鋼琴大師安東.魯賓斯坦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奠基人。在19世紀名人炫技,各種鋼琴流派爭相鬥豔時,對於鋼琴演奏,他首創在尊重原作創作思想基礎上發揮演奏者的個性,進行二度創作。現代有一些世界級的演奏大師對於鋼琴表演藝術持與魯賓斯坦同樣的見解。如何尊重原作呢?要知道音樂所要表現的意思很多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尊重原作,意味着要了解作品本身的精神。著名鋼琴大師克勞迪歐.阿勞說:“如果你想要懂得一個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那麼極爲重要的便是去研究那位作曲家的全部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語言。”要做到對某個作家整個作品有總體瞭解,必須瞭解作曲家所處年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處於一定歷史時期的作曲家,其創作思想必然要受到該時代的社會風尚、思想動態、政治制度及文化傾向的影響,定會反映出該時代的精神、社會動向和審美情操。當我們翻開西歐音樂發展史時,我們看到古典樂派的莫扎特、古典樂派大師同時又是開創浪漫主義先河的貝多芬、浪漫主義詩人肖邦等音樂家的創作風格,與他們所處那個時代的環境、政治動向、文化氛圍有着密切的聯繫。作曲家所形成的鮮明創作個性,具有作曲家所處時代的時代特徵。貝多芬崇尚人類平等博愛,四海之內皆兄弟。爲了這一目標,他終生爲之奮鬥,貝多芬的思想體現了他所處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們對光明的追求,對黑暗勢力的反抗,以至對資產階級革命失望,又不甘放棄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種歷史背景對他人生觀所起的作用,無不體現在他的交響樂和32部鋼琴奏鳴曲中。他的作品中出現的強烈對比,造成音樂上巨大的矛盾衝突,無不反映出貝多芬所處時代及其個人內心精神世界的矛盾、痛楚與抗爭。他作品中的寬廣與雄偉、抒情與歌唱,又反映了貝多芬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肖邦被譽爲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顛峯,又被稱爲“鋼琴詩人”。他的創作很難用一種概念將其束縛,因爲肖邦的音樂繼承了前人的精華,但同時又在鋼琴創作、演奏及教學上大膽創出一條新路。肖邦開創了民族樂派的先河,是因爲他的創作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當時,波蘭經過了1772年沙皇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第一次瓜分,1793年沙皇俄國和普魯士的第二次瓜分,1795年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第三次瓜分以後,波蘭的民族解放鬥爭進入了最尖銳的階段。當時除了大貴族以外,波蘭各個階層一致支持的民族解放鬥爭導致了波蘭人民愛國主義熱情的高漲和對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視,促成了波蘭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肖邦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肖邦的老師約瑟.愛爾斯涅爾不僅自己創作民族的歌劇、交響樂、室內樂,還將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像種子一樣埋進肖邦的心田。肖邦在一羣文化界愛國人士影響下擴展知識,增加文化修養,增強民族意識,加之肖邦的天賦和骨子裏原有的對祖國民間音樂的熱愛,都對肖邦的創作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一句話,“時事造英雄”,音樂界這些偉人,他們的存在以及他們創造的音樂財富,無不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因此,學習一首鋼琴作品必須要了解作曲家所處的時代及文化歷史背景,他們所代表的民族以及要了解鋼琴文獻所具有的民族風格的源頭,才能幫助我們理解好一部作品,而不至於曲解了某些作曲家以及作品。

這裏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鋼琴大師對正確理解原作精神的嚴肅態度。鋼琴家斯蒂芬.霍夫少年時代跟戈登.格林學習鋼琴。格林的教學方式是着重啓發學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哪怕學生對作品的處理他並不喜歡,也不會橫加干涉,非要學生“別那樣做,要那樣做”。他要發揮學生的創新與開拓精神,他說他感興趣的並不是學生眼下彈得怎麼好,而是着眼於學生五年、七年之後彈得怎麼樣。格林要求學生不能按一個模式走,要培養學生自己去思維,哪怕學生正在做的事有待改進,他也能取信任態度要學生“想一想這一段,我不相信它已彈奏得很好了”。但在有一次上課中,格林的態度非常不一般,這次課對霍夫一生的藝術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3歲的霍夫第一次學習彈奏貝多芬的晚期作品110號。在彈第一頁時,霍夫心想:多麼美麗動人的樂曲啊。於是富於表情地彈下去。突然,格林先生一反常態,打斷了霍夫的彈奏,他把菸頭從嘴邊拿開說道:“我的孩子,這首樂曲不是優美,而是崇高。”霍夫認爲這一天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這一訓誡使他認識到真正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因爲晚期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的表現必須超越人類,進入一個幾乎純粹的精神領域或一種忘我的境界,自己卻僅從自我理解“多麼美麗”來彈奏誤解了作品的精神。霍夫以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向正在學習的鋼琴者提示了一個真理,必須真正理解作品精神。要想理解作品精神,必須瞭解作曲家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瞭解作曲家個人經歷及作曲家本人不同時期創作思想才能彈好作品。霍夫通過格林對他的教育,說明鋼琴教育要尊重演奏者個性的發展對樂曲應有二度創造,但必須是在不違背原作精神的原則下。

2

分析曲式,形成一個作品的結構概念

鋼琴文獻浩如煙海,樂曲體裁豐富多彩。很多作品都有一定的結構形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大型套曲中有奏鳴曲式、組曲,還有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等基本結構形式。有的曲式結構在自身基本框架中有了許多變化、發展,甚至各種體裁與結構爲服從音樂內容的表現進行了相互融合。要彈好一首作品,除了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歷史潮流和文化背景及作者本人創作思想外,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樂曲的段落結構是爲了要探索作者的構思和音樂發展的邏輯性,以便進一步理解作品所提示的音樂內涵和作曲家爲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所用的作曲技法。就拿李斯特的《狂想曲》而言他的各章各段之間有明顯的不同速度和風格,要把握樂曲,必須研究樂曲中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要意識到每一部分之間必然有其內在的聯繫和和諧之處。當然在分析樂曲時,碰到曲式結構的分析,每一部分的聯繫、配合與烘托,必須依靠學琴者對和聲、曲式、復調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往往大部分學琴者,只重視練琴,寧可機械地用大量時間作同一動作的循環,卻不研究樂曲。真正想彈好一首作品,必然要求音樂知識的全面,整體文化素養的廣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中認識作品的邏輯性。

3

典範的音樂形象是正確理解作品的嚮導

鋼琴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認識一首作品僅從文字資料、分析樂曲結構入手,那只是一個開始。欣賞音樂和彈奏鋼琴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聲音形象,纔是認識一首音樂作品的本源。

俄羅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在所著《優秀鋼琴演奏的十大特點》中寫到:“學生怎樣才能對作爲一個整體的作品有正確的認識?顯然最好的辦法是聽聽音樂會上,聲望不容置疑的權威鋼琴家是怎樣演奏的。”

權威鋼琴家研究、理解作品透徹,能在個性發展基礎上把握作曲家不同時期作品的精神,好的音樂會(包括自己在彈奏作品以及其他鋼琴或交響樂、歌劇、音樂會)或好的鋼琴大師的演奏錄音,在音樂形象的刻畫,音樂意境的表現,音樂風格的把握,技術、技巧與藝術內容關係的處理等方面,都具有某種典範的作用。在聽音樂會的過程中,不僅是欣賞、感受作品音樂形象和精神實質過程,也是學習演奏作品的開始。典範的音響形象是正確理解音樂的嚮導,是我們認識作品,以便學習和演奏好作品的重要步驟。因此要認識作品必須多聽好的音樂資料。但值得說明的是聽音樂會或一個錄音前,最好能查閱一下作曲家及有關作品資料,以便聽音樂時,能從理解作品入手,全面認識作品,切勿將聽音樂會變成對某一演奏家的模仿。

以上是我對具有較高程度的學生如何認識作品的一些膚淺的看法,也許會讓你見笑,但我還是把它寫出來和同行一起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