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外循環心室輔助裝置(PVAD)的使用近年來呈逐步增長趨勢,Khera R研究結果顯示,接受PVAD與IABP治療的患者死亡率無明顯差異,但是PVAD的臨牀使用率不到IABP的二十分之一。SHOCK註冊研究結果顯示:在溶栓治療時代,對於CS患者,不用IABP和抗栓治療、單用IABP、單用抗栓藥物、IABP聯合抗栓治療四種方案中,IABP聯合抗栓治療的患者死亡率最低(P<0.001),說明了IABP在血運重建中的輔助作用(Figure 2)。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嚴重併發症和主要致死原因,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心源性休克的發病率一直穩定在8%左右,然而隨着臨牀醫學的進步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裝置(IABP)等循環輔助裝置的應用,CS患者的院內死亡率在逐步降低。在最近舉行的相關學術會議上,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的王樂豐教授,詳細介紹了IABP等機械循環輔助裝置的應用現狀、研究進展以及IABP對CS患者血運重建的重要意義。

機械循環輔助裝置(MCS)應用現狀

左室輔助(Impella)在過去的10年裏,應用於全球超過500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方便有效,積累了很多治療經驗,患者救治成功率高達75%;USpella註冊研究結果顯示,PCI術前預防性使用Impella的患者臨牀生存率明顯高於應急使用的患者(P<0.05)。但是由於目前沒有針對Impella的大規模、多中心、隨機臨牀病理試驗,導致其損耗性等重要試驗數據缺失,而且價格昂貴,因此Impella在中國的應用很少。

體外膜肺氧合(ECMO)可以明顯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但近年來沒有實質性突破,仍存在肺膜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操作不便等問題,因此ECMO使用規模小,使用率低。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自2004年至2011年在美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使用率在40%左右,並呈逐步增長,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Figure 1);朝陽醫院自2014至2016年IABP使用率維持在每年80例左右;中國急性心肌梗死(CAMI)註冊研究結果顯示,2013至2014年全國12%的AMI合併CS患者接受了IABP治療,機械併發症只有0.8%。

Figure 1

IABP及其他MCS使用率及患者死亡率趨勢的註冊研究數據。

體外循環心室輔助裝置(PVAD)的使用近年來呈逐步增長趨勢,Khera R研究結果顯示,接受PVAD與IABP治療的患者死亡率無明顯差異,但是PVAD的臨牀使用率不到IABP的二十分之一。

IABP研究進展

SHOCK註冊研究結果顯示:在溶栓治療時代,對於CS患者,不用IABP和抗栓治療、單用IABP、單用抗栓藥物、IABP聯合抗栓治療四種方案中,IABP聯合抗栓治療的患者死亡率最低(P<0.001),說明了IABP在血運重建中的輔助作用(Figure 2)。

Figure 2

SHOCK註冊研究IABP/溶栓(Lytic)治療患者院內死亡率。

CPS 國家註冊研究結果顯示:從循環支持的角度,對於高危PCI患者,如果預防性使用循環輔助裝置,其院內死亡率低於應急使用的患者(P<0.05)。

IABP-SHOCKⅡ試驗結果顯示:使用IABP的患者和對照組(未使用IABP)在全因死亡率上沒有明顯統計學差異,但是該試驗並未對不同風險等級的患者進行分類,沒有比較不同風險等級的患者死亡率。

Patel MR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300多例前壁心梗患者中常規使用IABP和不使用IABP的30d死亡率沒有明顯統計學差異;高風險患者中IABP組的30d死亡率低於對照組((P<0.05)(Figure 3),且IABP組心衰的發生明顯低於對照組(7% vs. 33%)。因此IABP治療有益於大面積前壁心肌梗死合併持續性缺血的患者。

Figure 3

不同風險等級患者中IABP組相較於對照組的30d死亡率差異。

從心源性休克的隨機臨牀病理試驗結果可以看到,相比於活性藥物,雖然IABP的使用獲益不大,但是IABP可用於短期循環支持,對CS患者搶救和預後影響很大;ECMO和Impella因爲簡易性低和價格高等方面原因,目前不能廣泛應用於中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IABP應用範圍與時機

目前根據ESC血運重建指南並結合臨牀研究結果,不推薦常規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使用IABP;IABP可用於短期機械循環支持急性冠脈綜合徵和心源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預防性應用IABP較補救性使用IABP更能改善行PCI患者的預後,挽救患者生命。

總 結

IABP等左室輔助裝置通過輔助梗死血管血運重建,降低心源性休克院內死亡率。IABP作爲應用時間最長、積累經驗最多、最簡便、最廉價的左室輔助裝置,比Impella和ECMO更加方便有效。因此,IABP在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廣泛使用是正確的選擇。

本文內容爲《門診》雜誌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