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之後,米勒德在韓國還做了許多臺雙眼皮手術。通過手術,這位日本人獲得了一雙對稱的雙眼皮。

原來雙眼皮手術起源於種族歧視,而整容手術的發展是因爲戰爭....

來源:SME科技故事

說起整容文化,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韓國。

韓國人均整容手術,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在街頭隨便找一位青年女性,她都有5分之1的機會接受過手術。

而所有整容手術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割雙眼皮了。

在考進大學、18歲成年等充滿儀式感的時刻,不少韓國父母會將“雙眼皮手術”當作禮物送給子女。

韓國街頭的整容廣告

美是多元的,但也有着其普適性。

其中一些關於美的元素的認定,是全人類共通的。

例如過去的研究就表明平均臉、對稱臉、性別化臉,更容易誘發大衆的愉悅情緒。

這種審美的偏好,是刻在全人類基因裏的。

剛出生不久的孩童,對這類照片的凝視時間也最長。

圖爲使用全球多名女藝人照片合成的五張“平均臉”,呈現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但回到單雙眼皮這個問題上,就奇怪的了。

在亞洲地區,雙眼皮幾乎得到壓倒性的偏愛。

而在其他非亞洲地區,很多人都不知道雙眼皮是什麼概念。

所以雙眼皮手術是特殊的,也被稱爲東亞重瞼手術(East Asian blepharoplasty )。

人們對於雙眼皮手術的爭議,從來就沒有消停過。

一個觀點認爲,人類屬於本能地喜歡雙眼皮

但另一個觀點則認爲,對雙眼皮的偏好更大程度是受到了白人審美的影響。

美的標準既個人化,但又與種族和權力的動態完全糾纏在一起。

而回顧雙眼皮的整容歷史,它的起源確實與白人的審美霸權有關。

美國的普羅大宗最早接觸亞裔,是十九世紀。

那時到美國淘金的華人才抵達不久,他們的斜眼形和窄眼睛便遭到譏笑。

黃禍論(yellow peril),這種極端民族主義理論在當時是甚囂塵上。

華僑羣體的面相,總是與各種負面的偏見掛鉤。

如斜窄眼,總是與陰險、狡詐、古怪、不善言辭等負面品格聯繫在一起。

當然,這種對面容的負面評價,針對的可不止是華人。

它還延伸到了其他亞洲人身上,如擁有相似面容特徵的韓國人和日本人。

在明治維新之前,幾乎沒有找到關於雙眼皮的審美偏好。

到19世紀60年代,日本選擇了開放,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與思想。

1867年,法國對日本的軍事任務

在這股浪潮下,東亞臉也嚴重影響了他們在國際社會上的謀事與社交,這猶同一個組詛咒。

而最早接受雙眼皮整容手術的,正是一位想擺脫詛咒的日本人。

當時,一位生活在日本的美國醫生亞伯拉罕·斯通(Abraham Stone ),就首次將手術刀劃過日本人的眼瞼。

雖然手術比較粗糙,但割雙眼皮技術含量要求並不算高。

通過手術,這位日本人獲得了一雙對稱的雙眼皮。

1895年2月,洛杉磯時報報道首例雙眼皮手術的插畫

1895年2月,洛杉磯時報就對這歷史上第一臺雙眼皮手術作了報道。

那位沒有透露姓名的特約記者語氣充滿了傲慢:“在努力獲得文明世界認可的過程中,日本人發現他們最大的障礙”

到1926年,雙眼皮手術已經漂洋過海,在美國大陸出現。

這次手術的背景,則是一場不被祝福的愛情故事。

早期日本的雙眼皮手術案例

居住在波士頓的日本男孩Shima Kito,與愛荷華州的白人女孩Mildred Ross 雙雙墜入愛河。

女孩本人有意向與日本男孩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卻遭到了她白人父母的強烈反對。

最後日本男孩選擇了妥協,他通過整容手術造了雙眼皮和高鼻樑,還改名爲William White。

當時的新聞報道

亞洲雙眼皮手術最早起源日本,但該手術變得流行則是在朝鮮戰爭時期

其實大部分整形外科手術的崛起,都與戰爭有關。

20世紀的新式武器,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傷害着人類。

殘酷的戰火讓生命消逝,也摧毀了士兵的面容。

即便躲過了死亡,他們也將徹底喪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信心。

最初,整形並非事爲了人們的愛美之心,而是爲了幫助在戰爭中毀容的士兵。

所以每一次戰爭結束後,整形外科技術就達到了無法想象的新高度。

大衛·米勒德(David Ralph Millard)博士,便是美國的一名軍事整形外科醫生。

在朝鮮戰爭時期,他便被美國政府派往韓國。

他的任務便是爲受傷的士兵和有先天缺陷的兒童提供修復手術。

戰亂的韓國提供了無數的病例,而他本人也認爲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米勒德,曾師從現代整形外科之父哈羅德·吉利斯爵士( Sir Harold Gillies)。

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哈羅德爵士一樣,在整形外科史上留名。

而米勒德確實做到了。

在一名韓國男孩身上,他就設計了革命性的兔脣修復手術

他的標誌性手術,現在仍是整形外科中修復兔脣的通用方法之一。

因此,他也被尊稱爲“脣裂修復手術之父”

大衛·米勒德(David Ralph Millard)

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整形外科醫生還與現在的“韓流”(K-POP)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除了兔脣修復,米勒德還有另外一項開創性的工作——雙眼皮手術的推進與普及

在爲燒傷患者重建眉毛時,他就開始思考如何將亞洲人的雙眼變得“更西方”了。

一開始,他還認爲他將永遠找不到合適的對象來動刀。

但一位韓國翻譯官竟主動找上門來。

米勒德博士(左)在韓國

美國在亞洲軍事基地的確立和文化的傳播,已逐漸將白人面孔強化爲美貌的標準。

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關的審美,處處都在暗示着東亞人的面容是種缺陷與進化不完全的產物。

這位韓國翻譯官,就爲自己的亞洲人外表感到憂心忡忡。

都說眼睛是心靈之窗。

因爲自己的斜窄眼型,他擔心美國人會因此無法分辨他在想什麼而不信任他,影響了仕途。

韓國翻譯官整容前後對比

於是,他請求米勒德博士將他“變成一雙圓眼”

米勒德博士自然非常樂意,因爲他也確實覺得亞洲人的斜窄眼是個問題。

查閱了資料,米勒德還是沒有找到關於雙眼皮手術的學術資料。

於是他便決定自力更生,着手設計手術。

首先,他從眼瞼內側開刀,以去除上方的脂肪。

亞洲人的單眼皮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爲上眼瞼的脂肪過厚,眼窩填滿了脂肪以至於看不出凹陷。

東亞眼型與印歐眼型對比,現在一般認爲東亞型是一種保護措施,起源於對極度嚴寒的適應。平坦的眼窩結構,不但降低了與寒冷空氣的接觸面積,更厚的脂肪更能有效保持眼部溫度。

去除多餘脂肪後,米勒德再用手術刀在他上眼瞼設計一道折褶痕。

這與現在整形醫院的雙眼皮手術已經一模一樣,手術完成便能得到雙眼皮。

考慮到翻譯官需求,除了雙眼皮,米勒德還爲他墊高了鼻子,以減少他面容上的“亞洲性”。

而他對這手術效果也表示非常滿意。

手術後,這位翻譯官就常常被誤認爲是意大利人或者墨西哥人。

在這之後,米勒德在韓國還做了許多臺雙眼皮手術。

而他的手術對象,大部分都是一些女性性工作者

爲了增加對美國士兵的吸引力,她們選擇手術。

除了性工作者,對雙眼皮手術青睞有加的還有那些與美國士兵相愛的韓國女子。

1945年,美國的“戰爭新娘法案”允許駐紮在海外的美國士兵將不同種族的妻子帶回國。

但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中,韓國的戰爭新娘常被認爲是美國文化和種族的威脅。

這影響到了許多希望與美國士兵結婚的婦女,於是不少女孩決定將單眼皮改成雙眼皮。

在後來的自傳中,米勒德是多次提到了亞洲斜窄眼的偏見印象,如“不道德”、“偷偷摸摸”、“不可信”等。

米勒德沒有那麼超前的意識,他言論中的歧視意味是無意識的。

而他形容自己設計的雙眼皮手術時,則充滿了“拯救”韓國的道德使命感。

除此之外,米勒德還設計了一套關於面孔的“黃金比例”。

當然,前提還是以白人的臉型爲依據。

米勒德在韓國留下的遺產,日後也爲首爾成爲全球整形手術聖地奠定了基礎。

這也是今日韓國人對雙眼皮最趨之若鶩的文化根源之一。

在米勒德離開的幾年後,韓國第一家整容醫院在1961年開業。

從那時起,雙眼皮手術就已走向流行。

幾十年間整容手術是一片欣欣向榮,百花齊放。

但在東亞地區,對雙眼皮手術的需求依然排行第一。

當然,現在已經過去一個世紀之久,人類已經賦予了整容更多的意義,也遺忘了一些歷史。

當代整形外科業,與1954年米勒德博士的風格已截然不同。

現在絕大多數亞洲女孩割雙眼皮,很少會考慮所謂的“白人審美標準”了。

在講求自然的今日,如果醫生給割了個“大歐雙”反而會遭到愛美者的投訴與維權。

他們更多是想成爲更美麗的自己,一個更加漂亮的亞洲人。

無論是雙眼皮、高鼻樑,還是小V臉,能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有競爭力的塑造人們都樂意嘗試。

但我們也無法否認,最初的雙眼皮手術,確實是種族歧視的一個註腳。

又或者這種與權力糾纏下的審美,已經根植太深以致難以覺察。

美是多元的、自由的,但美也包含了自愛與抗爭。

*參考資料

Kat Chow.The Many Stories Behind Double-Eyelid Surgery.NPR.2014.11.18

EYES WIDE CUT: THE AMERICAN ORIGINS OF KOREA’S PLASTIC SURGERY CRAZE.wilsonquarterly.2015

Maureen O'Connor.Is Race Plastic? My Trip Into the ‘Ethnic Plastic Surgery’ Minefield.The Cut.2014.07.27

本文爲醫界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後臺留言聯繫我們刪改。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相關文章